飽受後現代信息轟炸的思維,讓方星河很快就確定了最有價值的立意。
殘缺美、被破壞的環境等等立意都太大眾了,好寫,但沒勁。
最牛逼的寫法當然是延伸到人性幽微之處,或者寫社會與政治的批評文,但是考慮到成文之後麵對的受眾,又不宜寫得太過深刻。
方星河花了一點時間進行取舍判斷,最終確定的立意是——
性本中,不善不惡。
是際遇決定我們最終變成了什麼樣的人。
一旦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通過“修煉”,親手去創造一個我們想要成為的“我”。
知命但不從命,方為正道。
……
這樣的立意,顯然是叛逆而又積極的。
和《青春》一文的思想一脈相承。
對青少年所能形成的效果大約是……懵嗶不傷腦?
理解起來或許有門檻,但是不理解也不妨礙他們感覺很帥,大概如此吧。
做一個外形上和思想上都頂尖的大帥逼,庫庫吸粉,正是方星河從寫作起步的本意。
當然,因為不夠了解現在的年輕生態,所以他並沒有萬全的把握,隻能是儘最大努力而已。
希望結果是最好的那個吧……
定下核心,開始動筆。
……
【有一位老師,在我麵前掏出一個很漂亮的紅蘋果,哢嚓一口咬了下去。
牙印很醜。
蘋果原本渾圓一體,還能保存很長時間,但在半分鐘之後,缺口處漸漸氧化,我已經看到了它的結局:快速走向腐敗。
是什麼在侵染它的傷口?
是空氣中的所有。
那麼,又是什麼在侵染我們?
是文明中的一切。
哲學家、瘋子和年輕的傻逼們總想改變世界,可世界從不在意,客觀存在不喜不悲,隻有文明會給予他們反饋,也隻有構成文明的人和由人誕生的種種意識行為情緒欲望才會對文明中的幼小個體進行雕琢塑造乃至於玩弄摧殘。
這,便是侵染。
這個過程有時候很好,有時候很壞,大部分情況下不好也不壞。
好的侵染過程是什麼樣子的?
大抵是被悉心照料著,那層漂亮的表皮從未破損,一直在正確的吸收著營養,也有效的過濾了毒素罷。
我不確定,我沒見過,我瞎猜的。
那壞的侵染過程呢?
便如眼前這般,被咬了一口,缺了一塊,外麵的一切都長驅直入,傷口很快潰爛,最後要麼一直爛到深處,要麼結成猙獰的疤。
我經常接觸的很多同齡人,都在還沒有認識我的時候就被咬過了。
因此,我總感覺他們發育得不怎麼好,有點奇形怪狀的。
然而實際上他們同樣如此看待我,這種“烏鴉隻能看到豬黑,看不到自己黑”的奇妙狀況,啟發了我的思考,終於讓我挖掘出一個殘忍的真相——
決定我們這些沒有被精心照顧的野孩子最終成為“什麼玩意”的根本原因,正是取決於我們在什麼階段、因為什麼破事兒、被什麼東西咬了一口。
有些原因很辛酸,另外一些則很可笑。
或許隻是因為母親被長舌婦嘲笑了一番,又或許是父親打牌輸了錢,甚至是老師在第一次問話的時候出於畏懼而回答得慢了一些,然後就會有一張惡形惡狀的大嘴忽然咬過來。
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導致我們成為那個撒氣筒,而直到疼痛刺進腦海,無辜的我們卻仍然懵懵懂懂。
真可悲。
更可悲的是,傷害遠不止於撒氣,那些來自於父母常年打架、有外遇、離異甚至意外去世等等特殊情況所造成的創傷,真的會痛入骨髓。
我不想寫這一段,你們自己對號入座吧。
反正不管原因有多少種,結果總是趨同的——
缺掉的那一塊,不再能夠抵禦外部的侵染,所以不管我們以後遇到了多麼好的人,再怎麼被照料保護,腐爛的部分卻還是在向深處蔓延。
於是我們從嬰胎時期的至精至和、天生近道,再到青少年時期的茫然憤懣、糾結矛盾,最後到成人階段的虛偽麻木、蠅營狗苟……一路downdown。
更後麵不提也罷,有些人到了這個階段就死了,隻是在很多年之後才埋下去。
行屍走肉到底是誰發明的成語?真有智慧。
潰爛的開始,發生在童年時期總是最慘烈的,童年缺失是一種病變,要用一輩子去治療,可也沒誰敢保證一定治得過來。
發生在少年時期就好一些,孩子多少有些接受能力了,興許被激發出第二形態了也不一定。
比如我,我打架超凶,第二形態如三十狼似四十虎,極其可怕。
發生在這個年齡段的傷害,我管它叫做少年失意,嚴重性可輕可重,得看那些東西是怎麼下的口。
最後是發生在青年時代的挫折——我倒是覺得二十郎當歲的大小夥子多受點挫折不見得是壞事,少年時期沒挨過的毒打,讓社會補上,應該還挺能磨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