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嬴政的回答,讓李斯嘴邊的話再也說不出來,他可不想去見商鞅與韓非。
見到李斯臉色數變,嬴政嘴角浮現一抹笑意,隨及收斂,神色恢複正常,道:“李斯,朕一直有些不清楚,荀子可以說是戰國之時,儒家最後一位大師。”
“但是他最出名的弟子,韓非與你都是法家,蒙恬與甘羅一文一武,卻沒有培養出一個聲名鵲起的儒生……”
這個疑問,一直在嬴政心裡存在。
畢竟韓非乃法家,法術勢集大成者,而李斯是大秦帝國核心締造者,都屬於法家的大才,蒙恬是兵道天才,而甘羅是一個策士。
唯獨沒有一個儒生!
一個名震天下的儒生,讓人一經響起,便疑惑不解。
荀子,生於亂世之中,他對儒家的文化有所發展,是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
要知道在這之前,儒家也隻有孔夫子封聖,稱至聖。隨後在春秋之末,戰國之初,孟子封聖,稱之為亞聖。
第三個便是荀子,稱之為後聖。
由此可見,荀子在儒家之中的地位,但是讓人驚訝的是,荀子一生,卻沒有教導出一個大儒出來。
荀子的厲害之處,並不隻是他的文學影響,更在於他教出的兩位弟子——李斯和韓非。
李斯主張郡縣製,整理了小篆,統一了文字,加快了六國之民的融合,穩定了當時動蕩的社會。
可以說,李斯促進了天下的統一。
而韓非更是出類拔萃,集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申不害的術,一卷《韓非子》橫空出世,立地封聖。
但是這個聖,是法家的。
至於蒙恬與甘羅更不必多言,他們與儒家更沒有關係。
……
聞言,李斯輕笑一聲,對著嬴政一字一頓,道:“陛下,這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儒家的那套並不適並用於當時戰國的實際情況,儒家的目標太過於理想,離現實太遙遠。”
“而法家,更在於實際效應,在於現實可行,主張以最短的時間,來富國強兵,它的理念比儒家更現實可行。”
“而且家師雖然是師從儒家,但是在其學問大成之後,雜學百家,成就一家之言……”
對於李斯的解釋,嬴政點了點頭,表示認可,相比於孔夫子的七十二聖賢,三千學子的教育方式,他更讚同荀子的因材施教。
心中念頭閃爍,嬴政對著李斯笑了笑,隨及臉色變得肅然,道:“愛卿覺得法家與秦法之間有何不同?”
這一刻,李斯臉色大變。
他不是傻子,相反是一個政治嗅覺相對靈敏的人,從嬴政的這看似隨意的詢問之中,他頓時察覺到了嬴政的意圖。
一念至此,李斯對著嬴政,道:“稟陛下,在大秦帝國之中,秦法昭昭,高懸於國門之上,銘刻於太廟之中。”
“秦法才是帝國的根本,法家隻是諸子百家的一種學說,而秦法則是大秦帝國除了陛下之外唯一的規則……”
……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小書包小說網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