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每個人的生活準備,是走向未來的基礎,分享前人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前提。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教育決定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業。
對於這一點,之前的嬴政隻是略有思考,但是得到了李康的記憶,他自然是清楚,教育的重要性。
故而,他設立了尚書省,親自坐鎮,在尚書省之下,便是有一官署,名曰教育署。
這些年,大秦朝廷對於教育署的投入,僅次於大秦銳士。
嬴政更清楚教育的另一個用途,用教育去培養,甚至於影響一個人。
唯有教育,才是讓大秦帝國傳承萬世的根本。
所以,對於教育嬴政很重視,他選取長安作為大秦各大學宮的地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長安距離鹹陽不遠,屬於大秦帝國的中樞,京畿之地。但是又因為種種原因,這裡的政治氛圍,政治勢力極為的薄弱。
這樣的地理環境與政治環境,最適合學宮的發展,在嬴政看來,教育是百年大業,是純粹的。
學宮就應該安靜,純粹的搞學術,而不是參與政治,他之前的博士學宮,便是最大的失敗。
前車之鑒,就在眼前,嬴政這一次,自然是要吸收經驗。
這一次,嬴政在鹹陽宮之中的典籍室之中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對於華夏曆史上,關於教育的情況,多少有了些了解。
中原大地之上,從有了文字開始,逐漸便有了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成均。
這是華夏大地之上,學宮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到了商朝,稱為“序”,到周成為“庠”。
“序”又分“東序”、“西序”,前者為大學,在國都王宮之東,是貴族及其子弟入學之地;後者為小學,在國都西郊,是平民學習之所。
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宗”。
“學”又有“左學”、“右學”之彆,前者專為“國老”而創,後者專為“庶老”而設。
國庶之界在於貴族與平民。
“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
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
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
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彆。
一般情況下,塾中優秀者,可升入鄉學而學於庠、序、校;庠、序、校中的優秀者或升入國學而學於大學。
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
由於嬴政得到了李康的記憶,自然是清楚,華夏大地之上,中央官學的產生、發展和衰落的曆程。
這是同華夏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相適應並為其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