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浮誇(1 / 2)

華娛大掌門 心存齋想 2820 字 1個月前

在網絡未曾興起,數字時代還沒到來的時候,一名歌手想要走紅,一般就隻有電視、電台和傳統的報紙雜誌這幾個渠道。

同時這些媒體自身與唱片公司有著各種利益關係,渠道資源大部分被少數大公司把持著,掌握了這些渠道,也就等於在與歌手的關係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早年的華星便是個很好的例子,背靠TVB,有電視平台和爆火電視劇作為支撐,可以進行有效的推廣。但他們在與歌手關係的處理還有營銷手段的拉跨都讓自身優勢無法得到完全發揮,隨著影視行業的沒落,華星在音樂圈的影響也越來越弱。

那些成名歌手甚至都不等合同到期,有機會就跑。即便是新人,簽約的年限也一年比一年短,都隻把華星當作入圈的跳板,這全是華星長年累月騷操作造成的後果。

一般來說,新人入行的新手合同差不多等同於賣身契,年限長,收入低,專輯、通告、商演、廣告等進賬,歌手往往隻能分到10%以下,有的可能隻有5%,黑心的甚至不給分成隻發固定工資,把人當牛馬使。

在80年代,讓當紅歌手拿死工資,沒有績效獎金的事唱片公司可是乾過的。

林楷文的目的不是賺錢,他隻是要借華星的渠道發行專輯,打響自己的名號,所以對收益這塊選擇了讓步,換取華星最大限度的支持。

林楷文沒有過多拉扯,直接拋出自己的底線:“詞曲編曲,錄音和後期,封麵和形象設計全部交由我製作,如果賺錢了,隻要利潤的15%。當然,版權歸我。”

正常情況下,能拿10%至20%是超級巨星才有的待遇。但就像林楷文所說,他對整張專輯大包大攬,除了詞曲外還把製作人的事都乾了。

製作人是一張專輯創作的核心人物,通常也會拿5%到10%左右的分成,這麼一來華星沒什麼損失,還省了一大堆事。

“沒問題!”

蘇孝良答應得非常乾脆,華星今年發片的歌手不多,除了梅豔芳和周海媚的專輯處於製作中,張國榮、鄭秀雯等人的精選集也進入挑選階段,隻要梅周二人的專輯銷量不好,就推出精選集來回回血。

此時的華星太需要補充新鮮血液了,哪怕是新人。上輩子華星正是在《神雕俠侶》播出後簽的古天落,為了借人氣撈一波,他們連古天落那破鑼嗓子都敢要。

至於版權,蘇孝良心裡不以為意,並不認為將來公司出精選集後林楷文能拿他們怎麼樣,他更在意眼下這張專輯。

“那麼多歌,你要選哪些來唱?《神話情話》肯定要吧,《神雕俠侶》一經播出,主題曲肯定會得到傳唱。”

林楷文等的就是這句話,他沒立刻答應,而是略顯扭捏的說:“啊,我同添哥說隻唱國語版,粵語版他另外找人唱。”

蘇孝良渾不在意的揮了揮手:“不用理他,全部都由你來唱。”…。。

林楷文心底暗爽,默默說了句“添哥,對不起了”。

很快,他們就挑好了其餘十一首歌曲。

《黃》,港島回歸在即,這首宣揚民族精神,激勵人心的歌就非常應景。

《浮誇》,歌詞要表達的內容和編曲在這個滿是情情愛愛的流行樂壇讓人耳目一新。

《傾城》,這首歌的第一版歌詞是有某些隱射的,林楷文自然選用發行版歌詞,展現一個淒美絕豔的音樂故事。

《彌敦道》,港島著名地標,歌曲的旋律簡單且舒適,雖然是首傷心的歌,卻像一趟時光列車,讓人沉浸其中。

剩下的歌分彆是《白玫瑰》《年度之歌》《K歌之王》《明年今日》《富士山下》《人來人往》和《葡萄成熟時》,可以說首首經典。

90年代的樂壇還比較講究,林楷文也不希望用些旋律上腦但沒什麼營養的口水歌來宣傳,要不到以後就是妥妥的黑曆史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