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領先時代的以工代賑(求訂閱月票)(1 / 2)

工賑?

院中,齊平眨眨眼,見對方神態,意識到,可能這個時代,還沒有“以工代賑”這個詞,所謂的“工賑”,大抵是類似的含義。

但也不確定,故而反問道:

“朝廷工賑往常大抵如何做?”

皇帝不明白他為何有此一問,理所當然道:

“自是朝廷發放錢糧,募集災民從事官修事務,如修築城牆,翻新衙門官署等。”

他舉了幾個例子,齊平一聽,心道果然。

以工代賑這東西,在他熟知的曆史中,出現的很早。

記憶中,可以追溯至春秋齊國,齊景公執政時期,天下發生大饑荒,齊國大夫晏嬰諫言,請國君開糧倉賑濟災民。

國君一聽要出錢,很不樂意,恰好那時,國君要給自己修建一座處理政務的“路寢之台”,恩,就是宮殿。

晏嬰逼得沒辦法,就假借為國君修宮殿的名義,雇傭災民施工,並故意延長工期,硬生生把一座宮殿修了三年……

才勉強把災期撐過去。

所以,這法子起初是逼出來的……再然後,曆朝曆代,都有采用,這門技術,也越發完善起來。

這個世界的曆史似是而非的。

但齊平猜,類似的法子,應該也有人想過。

果不其然,“工賑”是有的,但他發現,這位金先生口中的“工賑”,還處於一個發展期,並不完善。

皇帝解釋完畢,見少年校尉沉默不語,搖頭道:

“工賑之法,古已有之,但卻未必合用。”

齊平並不沮喪,笑問:“怎麼說?”

皇帝愈發皺眉,心中嘀咕,這校尉雖有才學,但看起來,並不如永寧所稱讚那般,竟似乎,連這些都不懂。

不過轉念一想,對方並非地方官員,且如此年少,不懂民生也正常。

本來也隻是心血來潮一問,沒期待一個少年能有什麼驚人見解,便也耐著性子,解釋說:

“工賑之法,雖卓有成效,卻有諸多弊端,其一,便是運輸,宛州洪澇,道路衝垮,水路難行,朝廷糧食如何運到地方?若是運不進,何談賑災?”

“其二,即便糧款可及時送達,地方官吏卻不免有貪墨之舉,更何況,洪災一起,山匪挾裹流民,地方不穩,這工賑能有幾分成效,猶未可知。”

旁邊。

雲老捋著胡須點頭,這些,他也是明白的。

不隻是他,滿朝文武,除了部分不通民生的官員,大多,都心知肚明。

以工代賑,不是想不出,而是難以實施。

齊平絲毫不意外,因為類似的問題,他熟知的曆史上也都有,為什麼說,以工代賑是一門不斷完善的技術呢。

就是因為存在問題。

而歸根結底,無非技術條件不夠,與組織能力不足,辦法再好,底下人辦不利索,也是空談。

“您說的這些,的確是問題,但我這個‘以工代賑’與您說的,卻是有些出入的,所謂的難點,我也有些辦法可解。”齊平說道。

“哦?”雲老意外,道:“齊小友說說?”

語氣中,倒也並不很認真。

歸根結底,沒覺得齊平能有啥好主意,畢竟滿朝文武都束手無策,想來……大抵是年輕人的一些天真爛漫的空想。

因為對實際事物不了解,所以往往會一廂情願,出一些點子,在實乾家眼中,顯得幼稚可笑。

但雲老教書育人多年,雖不抱希望,但不介意聽齊平說一說。

皇帝也是類似的想法,笑而不語。

齊平對兩人態度渾不在意,眨眨眼,自顧自從旁邊,拉來一張竹椅,也坐在了小桌旁,與兩人同席。

這一幕,看的不遠處與齊姝分食糕點的青兒表情古怪,內廳侍衛也是神情怪異。

心說,你倒真不客氣……

齊平卻沒在乎這些,臉上的神情,也鄭重了起來,說道:

“金先生方才說的,其實是三個問題,既,運輸難、官吏貪、盜匪行,而這三點,並非不能解。”

“先說第一個,水患嚴重,從外地調撥的確難以運輸,所以,這以工代賑,便不能完全倚靠朝廷,還是要從宛州本地著手。”

皇帝搖頭:

“你是說,用宛州當地官府的錢糧賑濟?哪裡夠用?災民一起,消耗驚人,當地糧倉隻能頂一時之用……”

齊平打斷他:“我什麼時候,說靠官府?”

皇帝一怔,不解地看向他:“工賑不倚靠官府,依靠誰?”

齊平理所當然道:

“當然是地方富戶大族了,我聽聞,宛州也是產糧之地,年景好時,還有餘閒售賣外地,所以,宛州的儲備糧食其實很多。

但大部分,都在那些地方宗族,富戶地主手中。

所以每逢大災,民間糧價猛漲,還要靠官府平抑,也就是說,並不是沒有糧,而是百姓買不起糧食。

所以,我所說的以工代賑,既指官府,也指民間,如果能令民間富戶拿出錢糧,招募災民來做工,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皇帝忙搖頭:

“你說的簡單,那些富戶,如何肯做?災難時,令他們出錢募捐,都千難萬難,何況招工。”

他不認同,覺得齊平太過異想天開。

不覺得富戶肯出錢,除非用武力脅迫,可那樣一來,地方便不穩了。

齊平據理力爭:

“募捐是要他們平白無故出錢,自然不肯,但若是誘之以利呢?

您說的,朝廷工賑,主要是修繕城牆,官署等事,依我看,與其如此,不如令災民去修橋鋪路,興修水利。

介時,隻要許給當地富戶,比如說,誰家肯出錢糧,雇傭災民修一段官道,那麼,路成以後,幾年之內,這條官道的稅收,便依照比例,分給那一家,橋梁堤壩同理。

如此一來,這便成了一樁生意。

富戶出錢,既解決了災民吃飯問題,又為朝廷修築了道路橋梁,而這些富戶,既可以白賺一筆,又能賣當地官員一個政績,阻力就會小很多。”

一番話落,桌旁,皇帝與太傅都愣了。

這次,不再是搖頭否認,而是真正的被這個思路震住了。

太傅捋著胡須的手停了,眯著眼思索起來。

皇帝隻覺腦海中,一道電光閃過,這個思路,是他沒想過,也沒聽過的。

以工代賑……不隻是官府來做,更要交給民間來做。

許之以利,將本該由朝廷做的事,拆開,分給民間富戶去做……不去修城牆,改成修路鋪橋,水利設施……

齊平說的每句話,都讓他耳目一新。

隻覺,這法子既脫胎於“工賑”,又彆有創新。

按照齊平的說法,儼然從單方麵的索取,變成了多方共贏。

恩,唯一的缺點,在於朝廷在未來幾年,需要把稅收分給民間部分……這個想法,有點挑戰朝廷的意思。

畢竟,自古以來,隻有官府能收稅。

但,這世上,從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無非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