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海風呼嘯,李川站在村口的碼頭,凝視著遠方波濤翻湧的海麵。他的腦海中浮現出倭寇襲村的場景:火光衝天、村民慘叫,怒火與無力感交織。如今,他決心將這片熟悉的海域變成對抗倭寇的戰場。
次日清晨,李川召集村裡的精壯漁民開會。他在沙灘上用木棍勾勒出周邊海域的地形圖,標明礁石群、洋流路線以及倭寇經常出沒的航線。
“我們不能再被動挨打了。”李川語氣堅定,“這片海是我們的,潮汐、礁石,我們都比他們熟悉。我們要組建自己的艦隊,用靈活的戰術和地形優勢反擊倭寇!”
漁民們麵麵相覷,有人提出疑問:“李川,我們沒有強大的武器,甚至連像樣的戰船都沒有,怎麼對抗倭寇?”
李川環顧眾人,沉聲道:“我們不需要大船,也不需要重武器。我們需要的是智慧。”他用木棍點向地圖上的一處狹窄水道,“這是倭寇的主要通道,水下遍布礁石。如果我們埋伏在這裡,用潮汐掩護自己,他們必然措手不及。”
幾名經驗豐富的漁民開始討論可行性,村長老陳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既然李川能帶著咱們打退倭寇先鋒隊,我相信他一定能帶我們反擊!”
李川當即製定計劃。他挑選了二十名熟悉海上操作的漁民,負責改裝漁船,將一些小型漁船加裝木板和鐵釘,增強防禦能力。同時,他組織村裡的鐵匠製造簡易武器,包括帶鉤的長矛和投擲用的火油罐。
幾天後,李川巡視改造中的漁船,發現漁民們利用平時打漁用的工具進行了巧妙的設計。一些船頭加裝了鋒利的鐵錨,用來撞擊敵船;另一部分船隻裝上了簡易的弩箭裝置,可以遠程射擊。
“大家做得很好!”李川滿意地點頭,“記住,我們的目標不是硬碰硬,而是智取。漁船的速度快、機動性強,這是我們的優勢。”
隨著小型艦隊的成形,李川決定帶領一支先遣隊,去實地測試新戰術。
試航當天,十幾艘小型漁船悄然駛入海域,李川站在船頭,用手遮住額頭眺望遠方。“根據倭寇的活動規律,他們這個時間段會從西南方向的航道經過。”他說道。
漁民們精神緊張,但在李川的安撫下逐漸穩定下來。船隻靠近預設的伏擊點,幾名漁民熟練地將一個個木桶拋入水中,這些木桶中裝滿火油,並用繩索連接成一片,形成隱蔽的“海上火網”。
不久,倭寇的一艘小船駛入伏擊圈。李川下令:“準備點火!”
幾名漁民立刻點燃了漂浮的木桶,火焰迅速在海麵蔓延,將倭寇的船隻團團圍住。倭寇驚慌失措,試圖突圍,卻撞上了事先布置的礁石群,船隻傾覆。
這是小型漁民艦隊的首次出擊,雖然規模不大,但它證明了戰術的可行性。
試航成功後,李川與漁民們一起總結經驗。“倭寇並非不可戰勝,但我們的戰術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李川說道,“下次,我們不僅要伏擊,還要確保物資補給。”
他將隊伍分為三個部分:一組負責巡邏和偵察,監視倭寇的動向;一組專攻戰術訓練,提高協同作戰能力;另一組則繼續改進武器裝備,儲備火油和其他作戰物資。
村民們在李川的帶領下,積極投入到準備工作中。李川發現,每個人的潛力都在激發:那個原本膽小的漁夫,現在能熟練操作弩箭;曾經隻會補漁網的鐵匠,開始製造威力更大的火油罐。
然而,李川也明白,當前的勝利隻是開始。倭寇勢力龐大,他們很快會發現村裡的反抗力量,屆時的反撲將更加猛烈。
夜晚,李川站在碼頭邊,凝視著星空。他的腦海中浮現出蘭娜的身影。蘭娜的堅定與智慧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儘管此刻兩人分隔兩地,但他知道,這場鬥爭最終需要依靠團結與智慧,才能迎來真正的和平。
“新的戰鬥才剛剛開始。”李川握緊拳頭,語氣堅定。
初次試航成功後,村民們的信心大增,越來越多的漁民主動加入艦隊訓練。然而,李川深知,僅靠一個村的力量仍然不足。他決定從周邊村落中招募更多人手,並進一步完善戰術布局。
第二天一早,李川帶著幾名精壯漁民,劃著改裝後的漁船前往最近的幾個鄰村。他們首先來到三江村,這裡靠近江海交彙處,村民們同樣深受倭寇侵擾。
村口,李川站在一群麵露猶豫的村民麵前,侃侃而談:“我們已經初步擊退了一支倭寇先鋒隊,他們並不可怕!但如果我們各自為戰,最終隻能成為他們的獵物。隻有聯合起來,才能真正守護我們的家園!”
村民們低聲討論,但多年的懼怕讓他們依然心存顧慮。一名年長的村民問道:“倭寇的戰船大而堅固,你們用什麼擊退他們?難道僅靠幾艘破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