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有人挨家挨戶收購野生的黃薑回來,或者是到集市上麵去收購新鮮的黃薑,成片成片的種植下去。
黃薑的根係並不發達,在土壤中分布淺,吸水吸肥能力較差,既不耐旱又不耐澇。
在野外生長的地方,也多是平時落葉較多,土壤含腐殖質豐富的地方,那樣的地方土壤肥力足,並且透水性能很好。
所以種植黃薑的薑田,需要選擇土壤深厚,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的微酸性土。耙細整平,施足基肥。
在播種前要曬薑困薑,經曬困後的薑種放入用磚和木板隨便圍起來的池中,底部鋪上一層草,把薑種放入,上麵蓋上蔗子或者舊的毯子,並噴施新高脂膜,這樣可促使種薑幼芽快速萌發,出苗快而整齊。
規範化管理黃薑為淺根性作物,因此不宜深中耕,以免傷根。黃薑在幼苗期,因雨水多、雜草繁茂,要適時進行淺中耕除草,防止傷根傷苗,保持土壤疏鬆透氣。在是黃薑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噴施藥材根大靈,使葉麵光合作用產物(營養)向根係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鬆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
因為縣裡麵來推廣的緣故,還特意請了農業技術人員來給那些種植黃薑的種植戶培訓黃薑的種植技術,專門編寫了一本種植黃薑的技術手冊。
吳飛家裡在當時雖然沒有種植黃薑,不過這樣的技術手冊倒是領回來了好幾本,現在都還放在家裡呢。
雖然上麵推廣黃薑種植是一片好心,可是很多時候好心不一定就能辦好事。
本來價錢一直很高的黃薑,在黃薑的種植規模一步一步擴大以後,卻很快的急轉直下,從最高的三塊多錢一斤,下降到四五毛錢一斤都沒有人要的地步。
反正當時種的越多的人,就虧的越多。就算是到了現在,每一次從那些地方經過,還能看到當時種植黃薑的那些薑田。
隻不過現在的那些薑田大部分都荒廢掉了,裡麵長滿了各種雜草。黃薑在薑田裡麵應該還有,隻是卻再也沒有人去挖了。
現在除了藥店還會少量的收一點曬乾的黃薑以外,濕的黃薑已經找不到收的人了。
至於以前挨家挨戶來收黃薑的景象,就更加不要想了。以後那樣的日子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當時的吳飛不知道為什麼會那樣,知道出去工作以後,才知道因為國際貿易糾紛的緣故,國內黃薑的生產經營遭到了差不多是毀滅性的打擊,不少的生產廠家都倒閉掉了。也不知道下一次恢複要等到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