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將官們當然都是心高氣傲的,甚至還有不少這輩子都是靠自學成才,這個時候了還讓他們去讀書,大多數人都是不願意。恐怕也就隻有加強一下對火器的認識和理解才能讓他們還有點兒前去報到的欲望吧。
不過不願意不要緊,李藎忱有的是辦法。
大多數的將官,最怕的,不過自己的老上司,因此李藎忱調過來坐鎮書院的,沒有一個等閒之輩。
坐鎮長安軍事書院的,是李穆、梁士彥和蕭摩訶。坐鎮金陵軍事書院的,則是吳明徹、蔣元遜和韋孝寬。蕭摩訶已經在北上的路上,而韋孝寬也在南下的路上,蔣元遜也在隨駕南下,不久自然就會抵達建康府。
畢竟以李穆和吳明徹的身體狀況,還是不要舟車勞頓的好,所以為了南北方的軍事思想能夠交流貫通,李藎忱選擇年輕一些的蕭摩訶和身體狀況還不錯的韋孝寬為南北方交換的人選。
同時老將蔣元遜在這一次北上之中也算是完成了自己最後再建功立業一次的願望,之後自然就能功成身退。
而蕭摩訶此次北上也是為了在楊素隨李藎忱南下返回建康府之後坐鎮長安太尉府。
軍事書院之中將星雲集,都是世上公認的名將,總有一個是那些心高氣傲的將官們見了隻能低聲下氣的,畢竟當他們還是一個普通的仗主和幢將的時候,這些老上官們就已經在指揮戰鬥,對上他們,就像是小學生對上了班主任一樣。
而對於那些老將軍們來說,這輩子已經快要到儘頭了,新的一輩人已經嶄露頭角,若是他們還繼續賴在這個位置上未免有“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感覺,所以現在功成名就,自然就要主動讓賢了,免得之後再發生什麼,倒是讓自己晚節不保。
反倒是在學院之中教書,到這把年紀了還能桃李滿天下,自然是最好的。這些老將軍也都有子弟和族人需要扶持,而自己教出來的學生,到時候肯定會扶持這些老師家的師弟,所以對於家族的未來延續也不是什麼壞事。
衡量古代帝王的功業,往往從文治武功兩個方麵來進行,至少李藎忱認為自己文治武功都有涉及,隨著行政製度的劃分、軍隊的調動以及稅收法和書院的出現,整個關中也將被大漢經營的如鐵桶一樣。
這裡以後不僅僅是大漢向東進攻宇文憲的重要戰線,也是未來更長遠的時間裡大漢向西拓展一直到西域乃至於更廣闊天地之中的立足點和出發地。
“對長安,朕所能做的也就隻有這些。”李藎忱看了一眼窗外紛紛揚揚下著的雪,沉聲說道。
馬車之中的空間雖然不算大,但是坐下三個人綽綽有餘。
一張小桌子擺在麵前,桌子上擺著茶杯,旁邊的小火爐上,茶壺正在輕輕的顫抖,水馬上就要燒開了。
外麵風雪大了不少,所以隊伍最終選擇一處山坳停下躲避風雪。
否則李藎忱也不敢在搖晃的馬車上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