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書籍都得依賴於手抄,也是之前文化傳播比較慢的原因之一,而有了印刷術,這些自然就不再是什麼大問題。
國家背後的錢給夠,什麼都好說。
也正是因為印刷術已經逐漸成熟,李藎忱才開始著手組建屬於大漢的官方報紙。在這之前,大漢內部傳遞消息都是依靠的邸報,邸報和報紙相同又不同,邸報主要記載的是政府部門發生得大事,主要也是在各個地方州府之間傳播,可以看作是報紙的開端,但是和麵向普羅大眾的報紙相比,受眾麵自然小了很多。
隨著大漢工業和商貿的發展,各個地方的往來交流頻率增加,各地區自然也期望著能夠更多的獲取其餘地方的消息,從而讓他們對行商的目的地有所判斷,尤其是他們期望能夠得到官方的正確消息,這自然就讓報紙變得越來越有需求。
《大漢報》顧名思義,就是由朝廷出麵組織的報紙,所選用的人員甚至就是禮部的官員,畢竟六部之中禮部最清閒,也最會玩弄筆杆子,這是人儘皆知的,而禮部負責每天采訪編輯朝廷之中的重要事情,然後將其整理成文章後發表在報紙上,通過排版印刷,刊行建康府。
現在《大漢報》剛剛成立,受眾範圍還不算大——有官府作為支撐,受眾麵積並不能稱之為問題——主要還是因為印刷術也剛剛起步,一時間難以滿足那麼大的需求罷了,否則估計短短六七天就能夠傳遍整個江南。
而好在《大漢報》成立之後,正好趕上朝廷的秋闈,這是舉國上下都關注的事情,如果說之前朝廷選賢舉能隻是和世家有關,那麼現在就真的是國家中所有百姓都在乎的大事了,因為說不定就有哪家的親戚子弟在考場上,而秋闈名單公布之後,也是第一時間在《大漢報》上刊登,讓《大漢報》很快就傳遍整個建康府——就算是家中沒人上考場的,誰還不想湊個熱鬨?
《大漢報》自然是把握住這個機會,先是大篇幅報道了大漢的科舉製度,接著又趁著李藎忱下江南的時候報道了皇帝陛下視察江南的具體情況,尤其是請畫師專門化了李藎忱下田考察水稻的事情,現在整個建康府內外誰不知道陛下勸農桑之用心用力?
現在這殿試是大漢科舉考試的重中之重,《大漢報》自然是不可能缺席的,除了《大漢報》之外,新設立的《鐘山報》也派遣了記者前來,前者本身的定義就是全國性的報紙,是朝廷的喉舌,而後者則是建康府出資設立的,範圍自然更多的局限在了建康府內,科舉這種大事,既然是發生在建康府內的,《鐘山報》當然也要分一杯羹。
光是《大漢報》這些時日來的銷量,就已經足夠令人眼紅的了。
不過也就是這些有著官方烙印的記者才能直接進入大殿之中,當然了他們隻能在角落裡遠遠地看著。
考生落座,考題也隨之由禮部官員發下去。
顯然考題出乎大多數考生的預料。
李藎忱是看過考題的,第一道題是假設考生為禦史台官員,巡查地方的時候遇到貪汙的官員應該怎麼辦。
這道題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是暗藏玄機,如果考生隻是簡單的回答撤職、用刑等等,那就落入圈套了。這道題實際上考察的是考生對於大漢法律體係的了解程度,或者說法律意識的濃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