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顯然也明白李藎忱的想法,所以他刻意強調出來了現在開戰的弊端,當然了這也是為了讓軍方大呼小叫的將領們能夠坐下來冷靜冷靜。
對於太尉府和工部來說,當然不期望著現在就開戰,因為工部的新式火器還在緊張打造中,淮南各軍已經開始接收,但是關中各軍因為路途遙遠的原因,現在還在轉運,等到軍隊之中熟悉這些火器,又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這些辛苦打造出來的火器起不到什麼作用,那工部和太尉府這麼長時間來的忙碌不就功虧一簣了麼?
另外太尉府可是有論功行賞和撫恤傷亡的責任在身上,如果火炮和火槍還沒有大規模列裝,戰爭就已經爆發,傷亡肯定會更大,到時候太尉府承擔的壓力當然也大。
所以太尉府是期望著能夠把戰鬥開始的時間稍微往後拖一拖,能夠再等一等的,在這一點上自然是和李藎忱一致。
其實隻要是軍中老持穩重一些的將領,都是類似的想法,隻是往往架不住下麵群情激奮。大漢關中、淮南等地的駐軍也已經有兩年甚至三年沒有見過陣仗了,大家當然都期望著能夠抓住機會建功立業。
對於普通將士們來說,若是等到自己退役之後戰鬥才爆發,那豈不是自己之前和之後的將士都有功勞,就自己沒功勞麼?而對於將領,尤其是年輕的低級將領們來說,沒有戰功,自己就隻能一直蹲在這個位置上,誰不想再向上走一走?
所以現在軍中眾多將士的呼聲,也不容小覷。
好在軍中已經建立起來了完善的主簿教導製度,有主簿負責壓製洶湧的軍心,至少還能讓軍隊不至於現在就嗷嗷叫著撲上去。
“朕之意,還是等到來年春天。”李藎忱的手輕輕敲著扶手,“劉休征現在到何處了?來了就宣!”
“剛到門外,”袁大舍急忙說道,“宣劉休征!”
劉休征此時大步走進來,見到李藎忱之後鄭重行禮:“拜見大漢天子。”
李藎忱的聲音冷了幾分:“關中起邊釁之事,爾可曾知道?”
劉休征有些無奈:“已然知道。”
“有何解釋?”李藎忱冷聲說道,“難道貴主認為由尉遲迥出麵,用‘誤會’兩個字就能解決?”
劉休征的額頭上已經冒出了汗水。
挑起邊釁的事情他也是後來才收到的消息,宇文憲在往來信件之中向他擺明了自己的意圖,宇文憲就是想要通過這一次試探一下李藎忱的態度,看李藎忱到底敢不敢大打出手。
至於深層次的意思,劉休征當然也能揣摩到一二。
齊王殿下是坐不住了,怕是想要嘗一嘗九五之尊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