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怪大漢的太尉府參謀們無能,分析不出來宇文招的真實意圖,因為實際上就連宇文招自己都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
漢軍沒有進攻河南城而是轉而圍攻洛陽,甚至真的做到了“圍攻”,一下子就把宇文招放到了很尷尬的地步上。
要說不救援的話,洛陽雖然城高池深、兵馬眾多,但是麵對漢軍的強大器械以及數量同樣不在少數的軍隊,不見的就能守住,更何況整個河南之地就隻剩下了宇文招這一路兵馬,他若是什麼表示都沒有自然會被人說是“公私不分”、“見死不救”,尤其是宇文招的部下有不少都是尉遲迥的舊部,尉遲迥被圍困,他們還是很傾向於救援的。
可是要說救援的話,那問題就來了,怎麼救?
宇文招這點殘兵敗將能苟延殘喘到現在是因為李藎忱急著進攻洛陽城根本不把他們當回事,沒錯,人家都不把你當回事了,你再衝上去,這不是以卵擊石、主動送死麼?
對於宇文招來說,救援洛陽頂多就是和尉遲迥一起去死······說句實話宇文招並不想和尉遲迥死在一起。甚至在他的心中一直認為尉遲迥對於北周的忠誠已經無從談起,所以不管自己去不去洛陽,尉遲迥都會在某個時候反叛,當然說不定現在已經造反了,隻不過宇文招還沒有收到消息罷了。
長期以來,大漢對尉遲迥的手段就是用謠言淹沒他,既然尉遲迥不識好歹不想轉投大漢,那李藎忱也沒有必要讓白袍閒著。話聽一遍兩遍或許沒有什麼效果,但是聽得多了就有效果了,很明顯宇文招就是大漢長期以來散播的謠言的聽信者,所以他對於尉遲迥真的沒有多少信心,尤其是在看到了尉遲迥在函穀關外的表現之後。
可以說函穀關之戰讓宇文招失去了對尉遲迥的最後一點信心。
所以宇文招從一開始有限度的支持和信任轉變成了對尉遲迥的質疑,甚至專門控製住了尉遲迥的軍隊。
而現在宇文招卻要麵對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大漢軍隊直接去進攻洛陽了,洛陽城中派人求援,說尉遲迥和王謙下決心死守,請求支援。相比之下,河南城這邊同樣在大漢軍隊的包夾之中,甚至有一支從淅川方向過來的漢軍偏師乾脆直接從河南城外穿過,都沒有來找河南城的麻煩,這宇文招和尉遲迥到底誰才是私通大漢的人,要不是因為宇文招的皇室身份擺在這裡,恐怕大家都得懷疑懷疑。
不過不管手下人是不是質疑,宇文招都不能在這裡等死。
因此他隻能選擇率軍冒險北上,先渡過穀水,漢軍正在邙山方向集結,一時半會兒還來不及阻攔宇文招,而宇文招接下來就需要選擇,到底是率軍繼續北上去孟津渡河然後逃出生天呢,還是向東進攻邙山減輕洛陽守軍的壓力呢。
就他本人的想法,當然是前者,尉遲迥不可信,保不齊洛陽之戰隻是裝裝樣子然後圍點打援——這事漢軍也不是不擅長,南蠻最狡猾不過了——所以還不如儘可能的保存大周的有生力量。
但是按照大部分將領的想法,那當然是後者,本來軍中將士就多是中原人,又是尉遲迥的舊部,丟下洛陽不救北上渡河,這不就等於讓他們拋下尉遲迥還背井離鄉麼,於情於理當然都說不過去,要不是宇文招這些天努力約束部隊,不知道有多少人直接就跑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