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彆的,就是徐陵家那麼多藏書,徐家子弟在讀書學習上就肯定比彆家有優勢。
而現在的課本,不但挑選今古優秀文章直接公之於眾,讓總角之齡的孩子也能夠理解和背誦,而且還更成體係化,能夠讓人融會貫通,更好的結合過往和現在,尤其是將華夏古往今來的曆史直接呈現出來,讓人耳目一新。
更為重要的是,並不是某個書院有資格使用這樣的課本,而是所有的書院,甚至無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都有資格使用由禮部統一編撰、排版和印刷的課本,隻不過公立的書院,都是由禮部集中發下去了,而私立的書院就需要自行購買了。
朝廷還沒有財大氣粗到那個地步,尤其是禮部,六部之中最大的清水衙門說的就是他們,江總這家夥才不會白白便宜那麼多人的。
當然了,你們私立書院不想要這些教材也可以,但是看看教材封皮上“徐陵”、“顧野王”這些執士林牛耳的名字,就代表著這教材的可信度。
你們難道覺得沒有了這些教材作為支撐,還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學生麼?從先生到教材你們都比不上公立的書院,學生憑什麼去你們那裡?
教材本身隻是讓裴矩震撼的一部分,更讓裴矩震撼的,還是在曆史部分的開頭,陛下親自題寫的一句話。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裴矩不得不表示,就憑陛下有膽量把這麼一句話寫出來,他就是一個值得自己敬佩的君主。前兩句尚且還好,最後一句,涉及到的可就是曆朝曆代最忌諱的東西。
興替!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任何一個王朝的君主都希望自己能夠傳百代乃至千代萬代,國祚綿長不息,而李藎忱明確的指出了,朝代乃至於時代的興替是必然的,不要畏懼時代的改變,每一個人甚至要隨時做好準備去追隨時代的改變,甚至去改變時代。
作為一個後世人,李藎忱很清楚,當科技和思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改變是必然的。
他並不奢求自己的子孫能夠傳千代、萬代而為君,他隻期望這個民族能夠從曆史的興替之中尋找到經驗和教訓,然後再下一次整個時代都發生改變的時候,依舊能夠頑強而堅定的屹立在潮流的巔峰上,俯瞰芸芸各族。
裴矩不知道陛下是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過陛下已經做到了太多常人做不到的,所以也不足為奇。
和他做對手,宇文憲可還真是倒黴啊。
或許拱手投降的宇文贇和陳叔寶,才是幸運的吧?
身後的讀書聲逐漸小了下來,而正好隔壁的先生也走過來。
“這就到時間了?”裴矩恍然回過神來。
他聽到了下課的鐘聲。
那先生整好以暇的看著他,眼神的意思分明是:難道你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