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六章 編排朕的八卦(2 / 2)

權傾南北 然籇 3459 字 10個月前

李藎忱倒是有些慚愧。

白樂天你大人有大量,希望不要和朕計較。

朕這也是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建設不是,這和你的新樂府運動實際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詩立刻謄抄一份,分投各個報刊。”元樂尚吩咐,旋即詢問李藎忱,“陛下可願掛上自己的名字。”

“這個就沒有······”李藎忱本來想說沒有必要,不過轉念一想,笑著說道,“那就掛上吧,另外在這首詩的下麵用朕的名義向天下征集歌頌太平新氣象的詩詞,到時候編纂一部詩集,以正天下之詩風。”

元樂尚的美目之中洋溢起異彩:“陛下好計策!”

詩歌,在後人看來或許隻是文人騷客搖頭晃腦吟誦出來的東西,但是在南北朝到隋唐年代,詩詞是重要的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表達看法和相互交流的載體。詩詞引經據典,表達含義自然更為含蓄,有些不能直接說出來的話自然都可以借助詩詞表達出來。

隋唐時期,尤其是盛唐之後,唐詩徹底擺脫了宮體詩的束縛,更是成為社會上文化交流和溝通的主流,唐詩在華夏曆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任何人都不能脫離詩詞而去分析唐代人的思想和社會的發展變化。

現在大漢的詩詞在徐陵和李藎忱等等有識之士的推動下,已經逐漸擺脫了南北朝末年宮體詩的影響,但是畢竟南北朝詩詞承接自魏晉,發展到現在也已經上百年,很多思想,尤其是對於宮體詩的追捧和擁戴都已經根深蒂固,或者換句話說很多人從小接觸的就是宮體詩,因此自然更傾向於支持宮體詩,再加上這些年李藎忱的主要精力當然不是放在這上麵,所以朝野之間,到底是以陛下、徐陵等人為首的新體詩更加優秀還是曾經的宮體詩更加優秀,自然多有爭辯,甚至在書院之中已經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尤其是隨著徐陵去世,反倒是新體詩逐漸占了劣勢。

現在北伐事了,李藎忱肯定要開始從思想上加強對大漢子民的引導,詩詞就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通過向民間征集詩詞,實際上也相當於調動天下官吏還有文人墨客的熱情,讓他們都投入到新體詩的寫作之中,用更切合實際的詩詞歌賦來體現大漢現在遠非之前曆朝曆代能夠相比的繁榮。

從公義上來說,李藎忱當然希望大漢的社會風氣能夠逐漸向開放、務實等等前進,而從私念上來說,李藎忱當然也不希望一幫文人騷客在茶餘飯後,不好好地去乾活,反而翻來覆去寫什麼宮牆之內哀怨深深的詩詞。

朕的後宮之中,好像沒有這麼多怨念吧?

就算是有怨念的話,也是一幫妃嬪因為爭奪經費而產生的怨念。

因此一幫人整天想著什麼宮牆深深、從此蕭郎是路人之類的事,這社會還怎麼穩步向前走?而皇室的威嚴又如何捍衛的了?之前李藎忱也曾經看過幾首民間流傳的宮體詩,一開始的時候隻是一笑了之,後來就覺得怪怪的。

你們確定不是在編排朕的八卦麼?

必須要製止住這股風氣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