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步之中,更重要的無疑是後麵那一步。
趁此機會擊破吐穀渾、進入河西,才是李藎忱的根本目的。
對於西域,李藎忱眼饞很久了。
因此李藎忱也希望楊素能夠早早地回到洛陽城主持太尉府,鍍金與否,這個時候反倒是沒有那麼重要了。
而且把裴子烈放在關中,一旦戰局失控,裴子烈也可以臨危受命,直接帶著關中兵馬北上抗擊,不然的話換做楊素在關中,還需要為他配備一個方麵帥才方可,就算是李藎忱本人知道楊素實際上有統兵一方的能力,至少現在也難以服眾。
“陛下,工部打算在西北建設新的工坊,就近支援西北戰場。”閻毗將一本奏章遞上來,“除此之外,商部也提議配合工部儘快開通從關中和巴蜀前往西北的馳道甚至於直道,以直接支援西北戰事。”
李藎忱倒是有些驚訝,工部和商部這一次竟然這麼積極?
不過想想也是,什麼最賺錢?戰爭啊!
戰爭就意味著朝廷需要打造大量的軍火,而開疆拓土就意味著將會有更多化外之民被納入大漢的旗幟之下,這些化外之民之前過得都是什麼日子?想都不敢想啊。
社會的底層百姓,現在自然就很容易變成最廉價的勞動力。而有資格穿金戴銀的社會上層,則會成為大漢各種領先於世界的新鮮商品的忠實擁躉,他們將會花費高額的費用去搶購大漢的各種商品以標榜自己的身份。
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大漢拿下嶺南和安南等地之後,很多本地的土著勳貴都以能夠擁有一輛大漢製造的馬車而或者家具,甚至隻是很簡單的一套瓷器為榮,他們也把擁有這些東西看作是自己融入天朝上國、成為天朝上國一份子的標準,誰家裡要是沒有點什麼高價搶來的大漢商品,那都不好意思開門見客。
隻不過這種情況也不是每次隨著大漢的開疆拓土都會發生,之前大漢和北周之間就有商貿往來,所以大漢徹底占領北方之後,北方百姓還有那些世家——世家才是消費大戶——並沒有表現出來對大漢商品的極度狂熱,畢竟在此之前他們也多少都見過這樣的商品,這些商品實用與否、價值幾何,心裡多少還是有點數的。甚至不少世家大族的家中早就已經有了很多這樣的商品,自然也就不會升起再多抓緊購買的**,真正開始購買這些東西的反倒是城中的市井小民,可是市井小民能有多少消費能力?
所以這一次漢軍北伐,天下歡喜,可是隨軍北上的商賈們卻並不是非常歡喜,那些利潤大的大宗商品貨物顯然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想象之中的暴利,甚至有的都降低到了成本價依然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