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這六部發展著發展著,規模越來越大,部門之間也不再和之前那樣抱團取暖,反而相互之間開始爭奪人力和物力,形成對峙,隨著部門越來越多,都官尚書而或者宰輔的任務也逐漸從原來的統帶變成了居中調和。六部是誰都不服氣誰,都官尚書而或者宰輔自然也就變成了中間的老好人,左右勸說,避免矛盾激化直接影響到大漢的正常運轉,至於卷攜六部而直接和陛下對峙,形成對皇權的威脅?
這也就想想吧。
你想帶著六部一起上,六部還不想跟你一起上呢。尤其是現在隨著部門增多,這相互之間的算計和矛盾隻會越來越多,自然更不可能勠力同心。
中書省被這麼平靜的裁撤之後,很快自然就輪到了門下省。門下省實際上設立之初定位就並不明確,說句難聽的,就是李藎忱給諸如裴猗等能力並不怎麼出眾,但是畢竟在大漢開國的時候有大功的老臣們養老的地方,沒有什麼實權,聽起來又好聽,老臣們自然也很滿意。而實際上門下省也就是在充當陛下幕僚的作用,有需要的時候就提提建議,沒有需要的時候就喝喝茶養生,豈不美哉?
等到老臣們逐漸退下去之後,這個本來就是為了養閒人的部門自然也就沒有繼續維持的必要了。門下省中最重要的部門就是通事館了,通事館將會和禮部合並,但是實際上還是一個獨立於禮部並且發揮自己作用的部門。
現在通事館人手也不多,主要是因為北周覆滅之後,大漢一時間也沒有什麼國家需要多少人手去努力維持外交,畢竟周邊這些國家,現在要麼已經完全融入大漢,成為大漢的一份子,要麼就在磨刀霍霍,準備和大漢打仗,因此自然也就沒有維持外交的必要性了,尤其是這些蠻夷部族,可不一定和宇文憲那麼好說話,什麼“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抱歉,人家不是讀聖賢書長大的,還真不知道你說的這些道理,說要你的腦袋祭天,那絕對不是鬨著玩的。
而等到之後大漢更加強盛,和外界的了解和接觸更多之後,通事館有可能需要擴張,那個時候再從禮部獨立出去也沒有什麼問題。
至於門下省的另外一部分職能,也就是給陛下出謀劃策和查缺補漏的任務,就交給了新設立的大學士,比如陳禹。之後朝中老臣——現在數老臣都已經要數到實際上正值壯年的沈君高了——在快要退居二線的時候,就可以擔任這個職務,繼續發揮餘熱。
至此,大漢的三省六部製,實際上變成了單純的六部製,三省的工作已經被秘書監、尚書省和六部分割乾淨。
而並入禮部的通事館,因為有很大的自主權,所以通事卿許善心自然要加禮部侍郎的。更何況許善心這一次的確又有大功,所以加禮部左侍郎名正言順。
此次主持祭祀,身為禮部尚書的江總並沒有打算露麵。
雖然這背後都是他一手設計的,但是考慮到自己的口碑不怎麼樣,所以還是不要跑出去招惹非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