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遠渡,到達之後恐怕早就已經是船隻破敗、人員疲憊,又緊接著在不熟悉水文地勢的情況下深入浿水,隻要高句麗布下埋伏或者扼守渡口,不失敗才讓人覺得奇怪呢。
唐太宗應該也是吸取這樣的教訓,所以再也沒有敢讓水師擔任主攻,並且自己也親臨陸路,保證所有進攻都萬無一失。
而現在的李藎忱,卻對大漢的海軍有足夠的信心,原因無他,此海軍非彼水師也。
海軍的戰船完全能夠實現跨海遠征,再配合以足夠的運兵船,在很多的時間內就可以把遠超過四萬的兵馬投放到高句麗漫長海岸線上的任何一個地方。而且和隋軍水師跨海遠征就跟賭命一樣不同,大漢甚至還能從容的建立起來從青州、遼東等地前往高句麗的海上運輸線,源源不斷的運送各種糧食、器械還有兵員。
這和來護兒總共就這麼多可調動兵馬和糧草,所以必須寄希望於能夠出其不意、擒賊先擒王不同,大漢海軍完全可以在海岸線上開辟出來一處甚至於好幾處根據地,然後慢慢向前蠶食,甚至於大漢還可以就地建立起來城鎮,直接和周圍的大大小小城塞展開貿易。
高句麗本來就像是一個城邦聯合體,高句麗王分封麾下文武為各處城主,城主具有很大的權力可以分管地方事務。隋唐兩代進攻高句麗,也是辛辛苦苦的先打破高句麗王親自坐鎮的遼東城,然後還得掃蕩遼東城周圍的安市州等地,不然的話高句麗王的投降可不代表著安市城主的投降。
所以話說回來,這些城主的投降與否,實際上高句麗王是約束不了的,隻不過大家麵對中原王朝的壓迫,所以必須要抱團取暖罷了。可是假如中原王朝給的不是壓迫,而是好處呢?
這些城主還會忠心耿耿為了高句麗賣命麼?
尤其是高句麗的南方,並非沒有任何威脅。
三韓者,高句麗、百濟和新羅,現在單純就整個三韓半島上的局勢來說,占據優勢的實際上是新羅,新羅在三十年前攻占了百濟的漢江流域,將三韓半島上最富饒的這一片平原納入掌控之中,並且切割開了百濟和高句麗,迫使百濟臣服於高句麗並且雙方聯手對抗新羅。
結果這場對抗持續了三十年,也不知道是因為高句麗實際上也眼饞漢江之地,還是因為高句麗的擴張重點依舊在北方,至少現在在三韓半島上,依舊是兩強一弱的態勢,有高句麗在,新羅雖然吞並不了百濟,卻也在暗暗積蓄力量,更重要的是,新羅人顯然意識到了中原已經有一個嶄新而強大的王朝在崛起,因此已經開始派遣使者前來和大漢聯絡。
曆史上的新羅就是從唐朝借來兵馬,一舉攻破殘存的高句麗和百濟,最後雙方以大同江為界,以北為唐,以南為新羅,新羅也達到了全盛時期。
現在的新羅人,未嘗不是抱著這樣的心態。
長期以來,中原王朝都在嘗試著征服這一片曾經應該屬於商代後人的土地。
隻可惜這片土地距離中原實在是太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