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權傾南北最新章節!
說句實話,李藎忱自己對於遼東之戰,心裡也不是很有底。
但是他相信,以大漢現在的實力,再來一個水陸夾擊,甚至可以讓仁川登陸提前上千年上演,拿下高句麗雖然不至於太輕鬆,但是總歸不是什麼問題。
曆史上的高句麗之所以難以對付,關鍵還是那三千裡山河之中有著太多據險而守的堡壘。這些堡壘放在大漢,絕對比不上那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可是這些堡壘啊、山城啊,偏偏是在遙遠的高句麗。
無論是隋朝還是唐朝,為了進攻高句麗都不得不勞師遠征,發動舉國之兵,甚至為了防止這些帶兵重將們抓住機會後割據一方,身為皇帝的隋煬帝和唐太宗,無論是後世所謂的昏君還是聖君,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禦駕親征。
與此同時,曆史上這兩代都曾經出動水師跨海遠征,隻可惜都沒有取得什麼明顯的成就。隋朝兩代,隋文帝曾經派遣周羅睺進攻高句麗,結果半路上大風大浪,戰船傾覆,隋文帝時期本來就是本著震懾一下高句麗的意思,高句麗一看隋朝這架勢,立刻上表稱臣。
隋煬帝時期則派遣來護兒統率水師一路深入浿水(今大同江),進攻平壤,結果四萬人最後隻有千把人回來不說,自家人的腦袋還被高句麗在江邊上摞了京觀。
之後隋煬帝兩次以傾國之力進攻高句麗,更是次次慘敗而歸,並且再也沒有敢動用水師的力量。高句麗反倒是趁著這幾場大戰屢屢掠奪隋軍之中的青壯勞力,後有中原人前往高句麗,“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至於唐太宗時期,唐對高句麗之戰可謂是名將輩出,雖然後人常以“慘勝”稱呼此戰,但是總歸還是把高句麗打的俯首稱臣,並且徹底把遼東納入了盛唐的統治範圍內,也算是告慰了一代又一代犧牲在這遼東土地上的華夏兒郎。在此戰中,水師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隻是起到騷擾罷了。
縱觀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征伐,水師其實隻是錦上添花罷了。
這也不怪水師將士們不奮命,而是應該說把內河的水師拉出來去打海戰,本來就是決策上的失誤。
雖然史書對來護兒四萬人有去無回之戰記載也隻能說語焉不詳,但是可以想象的是,這四萬人的水師部隊所能搭乘的肯定還是在隋朝水軍之中占據主流的五牙大艦。
這東西李藎忱是親自參與過設計的,當然知道最大的弱點在哪裡。
低船舷、慢船速,最適合的便是華夏內部江河上的作戰,尤其是順流而下的時候,在水流帶動下能夠把五牙大艦船體又寬又沉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即使是壓斷攔江鐵索都不是難事。
而放到大海上,在渤海這種地方開一開也就算了,越過青州、進入外海,不出事才怪呢。周羅睺的失敗就是一個教訓,而李藎忱不相信來護兒一點兒都沒有受到海風海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