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權傾南北最新章節!
商部這些家夥,或許是和商人們打交道太多了,一向是笑眯眯最好說話的,但是說話不算數也是日常的,自帶著幾分商人的狡詐和唯利是圖。
所以樂昌隻是借助商部,告知外廷官員們,內府是可以和外廷合作的罷了。內府的真正長期合作對象,十有八九還是太尉府和工部。
李藎忱當然知道樂昌的這點兒小心思,因為不需要他去猜,昨天晚上抱著樂昌聊天的時候,樂昌就已經和盤托出。
這種事,沒有李藎忱點頭,樂昌不會去做的。
她本來就沒有什麼利益訴求,所做的這些不過是幫助李藎忱更好的處理內府和外廷之間關係罷了。
兩者可以互相不對付,但是絕對不能徹底對立,甚至還得各自利用所長,相互幫助。
對此,李藎忱並不在意,按理說這些事務應該是整合在一個部門的才對,隻不過大漢的商業也不過剛剛開始發展,整個行業的法規以及其餘的規章製度等等難免都有很大的漏洞,大家辦事的時候往往也都是按照約定俗成的習慣去。
往往這約定俗成的習慣,可就有太多說法了。
因為這本身就不是所有人都承認的條款,隻不過是大家達成的默契罷了,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這種默契就可以不存在。
李藎忱已經不是一次兩次接到商部和地方州府的奏報,有一些商賈因為一些並沒有明文規定的事情而產生矛盾,各自不肯退讓,最後一直鬨到當地州府,讓當地官員很是頭疼,往往隻能先各打五十大板,結果兩邊還是都不服氣。
而且朝廷這種做法,多少都有威懾商賈之意,顯然不利於吸引商賈們繼續在本地投資,所以各地州府官員打心底是不願意這麼做的,寧肯把這種問題繼續向上推,一路推到朝廷這裡。
同時禦史台也有奏報,正是因為這種無法判定對錯在誰,因此商賈們也紛紛行賄,以求獲得官府的支持。
對此,李藎忱也無計可施。
本來法治社會的建設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製定新的律法去杜絕問題下一次發生的過程。因此朝廷刑部就算是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未卜先知,把所有矛盾衝突爆發的可能直接扼殺在搖籃之中。
而為了防止一家獨大,導致所有對錯的判斷權都集中在一個部門上,李藎忱自然隻能先把這些事情的處理權分割,分彆交給商部、刑部以及是內府。
至少一件事對與錯,要先經過商部和內府共同商議之後,變成一條規章製度,然後再遞交給刑部審核、製定成律法,以警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