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一章 今後國策,內擴外縮(1 / 2)

權傾南北 然籇 4101 字 10個月前

平等、全麵、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這才是沈君高眼中一個合格的法律體係。

嚴苛,並不能真的讓百姓信服,隻會讓百姓恐懼。

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畏懼,往往是最簡單有效的控製手段。但是當這種畏懼積壓的太多了,就會搖身一變,變成憤怒。

恐懼了、擔憂了太久的百姓,會去尋找一個宣泄口,去傾瀉他們積壓已久的怒火。

在沈君高看來,這就是“天下苦秦久矣”的根源所在。

所以大漢的律法,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禁止惡行,而不是約束百姓,把百姓完全當成生產糧食和器械的工具人。相比於“約束”,大漢的律法更像是一個強硬的“教化”手段,配合書院的道德教育,培養出適合於大漢社會的人。

而約束,更多的是對官吏、對權力。

李藎忱自己也不是學習法律的,他不知道沈君高的這種想法對不對,甚至皇帝陛下能夠表示的也隻是,真不愧是沈君高,真不愧是儒家弄出來的法律。

在李藎忱看來,外儒內法或者外法內儒其實都有所偏頗,前者會導致人們知有聖人和道德而不知法律,一些模糊的話語和概念,自然會有太多的疏漏。後者······曆史上都沒有出現過,李藎忱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可行性,朝廷頒布了法律然後並不按著法律走,那不是打自己的臉呢?

所以道德和法律,都應該成為教化民眾而不是配合著約束甚至懲罰民眾的方式,無所謂哪個更應該受到重視。

道德是通過先生的言傳身教、是通過聖賢的警示名言,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習到的,或者說熏陶出來的一種正確的思想。

而法律則是通過明文規定來告知天下,讓大家知道什麼是能做的、有利於社會的事,什麼是在搗亂、是在逆流前行。

這兩個,都應該被重視,也都是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方式。

李藎忱覺得沈君高這個出身儒家的法律修訂者,應該明白自己的心思。

看著沈君高現在在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李藎忱自然甚是欣慰。

嗯,能夠讓你們這些文科生早背千年的律法,感覺不錯。

“陛下,西北和遼東都是戰報頻頻,朝廷接下來還打算對外動兵麼?”自家小舅子在旁邊賠著笑問道。

李藎忱怔了一下,旋即察覺到沈君高也是目光一亮。

文官們顯然對於這個問題很是關心,不然也不至於在李藎忱和軍方還沒有明確表態的時候,就已經按捺不住在這裡試試探探了。

大漢動不動兵,的確是國家機密層次的,也不能隨意就讓所有人知道。不過對這些處於核心地位的文官們,倒是可以透露一些口風。

“未來一兩年內,大漢國策當外縮內擴,儘快完成之前已經開始的一些計劃,讓一切都發展起來。”李藎忱淡淡說道,“朕也看夠了各地遞交上來的計劃和圖紙,應該把這些造福於萬民的設施和舉措落實下去了。”

陳叔慎頓時差點兒“老淚縱橫”。

不打了,終於不打了!

陛下雖然依舊沒有明確說出來,但是國策都已經外縮內擴了,那就說明國內的民生和經濟發展,將取代對外征戰,成為接下來短期內大漢的主要目標。

當然李藎忱的話裡多少有意猶未儘的意思,顯然在這些完成的差不多之後,打肯定還是要打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