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184》到如今的米國社會。
2022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在這一年,文學界迎來了其史上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巨著——《2184》的誕生。
《2184》當之無愧是一部反極權主義的警世之作,因為它一針見血地點明了:對純粹權力的崇拜、對人的控製尤其是對人的思想的控製,是極權主義核心的、唯一的精神動力。
那什麼是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是一種政治學上的術語,用來描述一個對社會有著絕對權威並儘一切可能謀求控製公眾與私人生活的國家之政治製度。
在《2184》中,李立文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權力的崇拜、對人的控製,尤其是對人的思想的控製,構成了極權主義核心的、唯一的動力源泉。
大洋國,就是一個極權社會。一切權利和自由都在監控之下,曆史可以篡改,事實可以修正,戰爭和仇恨成為統治工具,格式化的語言迷失自我,所有的思想都被馴化歸一。
不僅如此,除了專製、暴政之外,極權主義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平等、不公平,充滿了等級和特權,正如同如今的米國。、
金錢將所有人分為了上等,中等,以及下等。
上等人的目的為了保住自已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標是為了和上等人調換位置,而下等人就是單純的乾活。
在曆史的長河中,中等人會以自由與平等為理由推翻上等人,把下等人爭取到自已的陣營裡,等中等人成功之後,他們則成為新的上等人。
新上等人群體又會創建新的不平等,如此循環往複,構成了一個永無止境的權力遊戲。
而在這場遊戲中,隻有下等人從來都沒有實現自已的目標。
階級之間的循環往複成為社會的常態,而思想的統一化和個體的消失則成為維持這種循環的關鍵。
畢竟,有國家就意味著有統治,有統治就意味著有奴役。
統治階層無法僅憑單一的暴力手段維係其統治地位,他們必須同時運用欺騙、愚弄以及奴化教育等策略來鞏固思想控製,為民眾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鎖。
他們致力於讓民眾永遠處於信息閉塞、無知的愚昧狀態,同時確保民眾有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使他們沒有過多的欲望,卻依然能夠進行勞動。簡而言之,隻要人民處於一種混沌無知、無欲無求的狀態,社會便能實現長久的穩定與安寧。
大洋國深信“無知即力量”的原則,致力於遏製知識的傳播,以防止人們發展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傳統的知識教育功能被其他教育所取代。這種教育融合了決策功能中對社會規範的強調,最終導致了可怕的“人性改造”。
在“人性改造”的影響下,大洋國的所有人最終都淪為行屍走肉,他們不再有自已的思考,不再有自已的思想,不再有任何感情。所有的親情、友情、愛情,都已經消失殆儘,父子、兄弟、夫妻、姐妹之間,人與人之間已經毫無信任和愛可言。
而這,也正是小奧奉行的“快樂教育”的根源。
在書中,奧勃良在書中甚至對溫斯頓為他們辯護的猜想,諸如“極權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和“一時的作惡是為了善的到來”,感到是一種對他的羞辱。
在奧勃良以教師的耐心引導、醫生的同情憐憫、牧師的虔誠神聖對溫斯頓進行他所認為的思想矯正和靈魂救贖時,我們目睹了一個匍匐於權力之下的信徒,他將權力帶來的陶醉、喜悅和快感視為生命的甘泉,將對集體權力的依附視為生命不朽的秘訣,一個權力拜物教的忠實追隨者。
當奧勃良運用“雙重思想”這一分裂心智的策略,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不禁讓人聯想到廣為人知的辯證法和普遍適用的“雙標”原則。
不僅如此,為了在被改造者心中樹立起荒謬絕倫、違背基本人性的意識形態,奧勃良們不敢公平地展開思想觀念的較量,而是依賴於訴諸生理機能的酷刑折磨和源於生理本能的應激反應,摧毀理性和人性的基礎,使人格和靈魂無法從純粹的生物體中站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