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文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劉芸說道:“由一名學生,變成如今名滿全球的大作家,您是怎麼看待身上的這些變化?”
李立文沉思了一會兒,笑著回應道:“其實我感覺我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無非就是比以前錢多了一些,名聲大了一些。但是相比較而言,壓力也更大了,責任也更重了。”
“哪方麵的壓力?”
“哪方麵都有。”
李立文笑了笑:“出版社,自已,社會,以及讀者。”
“其實寫作是一件挺孤獨挺痛苦的事情,因為他需要你把小說中的人物,故事情節,感情徹底的揉碎,然後再由自已感受出來,重新塑造。”
“特彆是像《人間失格》,《活著》這類的書,需要你深入挖掘人性的陰暗麵,體驗角色的痛苦與掙紮,再將這些情感真實地傳達給讀者。這種過程如同一次次心靈的洗禮,既艱難又必要。隻有這樣,作品才能真正觸動人心,引發共鳴。”
“那您當初想過有這麼一天嗎?剛滿三十歲就成為了全世界著名的大作家。”
“肯定想過。”李立文哈哈一笑:“年輕的時候誰沒有做過夢啊。隻不過有些人做的夢實現了,而有些人做的夢沒有實現。”
“我的運氣就比較好,夢基本上都實現了。”
“哈哈哈哈,從這句話,我能夠感受到到您內心的滿足和自豪。但成功的背後,必定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堅持。您是如何在追夢的過程中,保持初心,不被外界的讚譽和質疑所動搖的呢?”
“保持初心,其實很簡單。”
李立文想了一下後說道:“首先,你得清楚自已為什麼寫作,是為了表達內心,還是為了名利。其次,要時刻提醒自已,作品的質量才是根本。外界的讚譽和質疑,都是過眼雲煙,真正重要的是你對文字的敬畏和對讀者的真誠。”
“李老師,您如今三十歲,就已經獲得了兩次茅盾文學獎,一次直木獎,一次諾貝爾文學獎,一次卡夫卡文學獎,其他二類獎更是不計其數。”
劉芸繼續問道:“您現在才三十歲,就已取得如此成就,是否會影響您未來的創作?比如說失去動力,失去創作的激情。”
“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是並不會那麼大。”
李立文搖了搖頭:“我並不認為我寫的故事就是我創作出來的,我更認為它們本身就存在於世界某個角落,我隻是把它們找出來,呈現給讀者。就像探險家發現未知領域,我隻是用文字將那些隱藏的故事揭示出來。”
“所以說,與其說我是一名作家,不如說我是一個故事的發現者和講述者。我始終相信,隻要世界上還有未被發現的故事,我的創作就不會停止。至於動力和激情,它們來源於我對未知的好奇和對故事的熱愛,這些是不會因為外界的獎項而改變的。”
“聽說您寫了一本新書,在華國的文壇上引起了廣泛的熱議,能和我們聊一聊嗎?”
“關於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