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複興基地規模還小。等以後規模擴大了,不采購個幾百幾千台,基地不可能運轉的起來。
尤其是,韓陽還打算等算力再次升級之後,就開挖地下基地了。
地表的複興商城隻是掩護,為了安全,韓陽一開始便決定,未來肯定是要在地下發展的。
可是地下基地的開挖,韓陽肯定不可能找一大堆工人,調集一大批重型器械來乾。
還是要通過自己的算力控製機器人去挖。
到那時候,對算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以及基地建成之後,為了操作更多的設備,進行更多的科研,需要的機器人的數量也不會少。
想象一下等以後自己算力更大,同時控製數千台機器人在基地之中忙碌的場景,韓陽心中便滿是期待。
但現階段也隻能先期待期待。研發不出更先進的芯片,提升不了算力,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時間慢慢的流逝著。在第一次試生產過去之後半個月,這一天,機器人仍舊如同往常一樣,將堆放在研究室角落的一箱材料搬到生產線源頭,拆開,將材料倒進了進料口裡麵。
固定機器人與機器一同協作,開始對這批材料進行加工。那十台可移動多功能機器人則像是儘職儘責的工人一樣,在生產線之中來回穿梭。
進料、操作、分揀、整合、出料,一切俱都有條不紊。
整個偌大的研究室之中僅有韓陽一個人,此刻的他還在電腦之前聽一名數學係講師講課。在他身後,一切全都交給了機器與機器人操作,就像是全自動化的流水線一樣。
當這一批原材料也化作特定型號的線纜從出料口出來,然後被機器人集結成束,送到專用的檢測設備檢驗之後,那儀器上的數字進入韓陽眼簾,立刻讓韓陽精神一振。
長達半個月時間的反複修改、調試、嘗試,第一批符合韓陽需求的線纜終於生產了出來。
這第一批生產總計有100根線纜生產出來。它們的長度是12.5厘米,兩頭俱都有一個細小的接頭,看起來十分精巧。
另一邊,另一台設備也轟鳴著,將一些小如米粒一般的東西生產出來,同樣被送到了檢驗設備之中。
這些東西全都是晶體管。
線纜等同於電路,電路板等同於矽片,矽片、電路和晶體管,是構造一枚CPU最為重要的三樣東西。
正規的CPU生產之中,晶體管和電路都是在矽片上,用光直接光刻出來的,根本用不到這麼麻煩。
此刻的韓陽卻隻能通過這種方式,來達成對光刻技術的代替。
此刻,符合韓陽需求的電路板,以及第一批少量的線纜和晶體管已經準備好。
韓陽念頭一動,一台多功能可移動機器人便小心翼翼的將這些材料拿起,放到了工作平台之上。
工作平台之上的固定機器人立刻迎來了韓陽的算力灌注。
在韓陽的直接操作之下,全新一代CPU終於正式開始製造。
在這段時間的長期學習之中,韓陽腦海之中已經漸漸構思好了全新一代CPU的架構和製造方法。
與上一代CPU相比,這全新一代CPU的邏輯結構更加複雜。韓陽為它添加了多個自創的指令集,並首次采取了流水線的設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