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線化的電路通過允許多個指令在同一時間,在電路上不同的位置進行不同的工作,從而極大的提升了效率。
這是一種十分成熟的技術。現代社會之中,就算最古老的CPU都已經大量采取了這種技術。但對於韓陽手搓出來的電路板CPU來說,使用這項技術還屬於首次。
按照理論預測,這種技術將極大提升自己所製造的CPU的性能。
除此之外,韓陽還首次為這枚CPU添加了一個高達4KB的高速緩存。
現代CPU一般具備三級緩存,最大化的提升性能。但對於韓陽來說,弄一個緩存結構就已經是現有技術的極限。
眾多新設計的加入,讓此刻這一套CPU架構比以往複雜了許多,相應的,製造難度也提升了許多。
雖然韓陽已經提前將這一套架構設計好,但韓陽清楚,理論終歸隻是理論。
在具體的製造之中,必定會有眾多自己以往沒有發現的新問題源源不斷的湧現。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是韓陽此刻唯一可行的方案。
果然不出韓陽所料,這第一批500粒晶體管和100根線纜還沒有用完,問題就湧現了出來。
焊接精度不夠。
線纜和晶體管太過細小,在通過焊接的方式令其固定在電路板上時,焊接口與焊接口之間會相互影響,導致電路短路。
這是一個以往從未出現過的問題。
韓陽為這個問題頗耗費了一番腦筋。最終,韓陽花高價加急買了一台高精度焊槍,並購買了專用的焊料,解決了這個問題。
為此,第一批晶體管和線纜,以及電路板全部報廢,變成了垃圾。
幸好,第二批晶體管和電纜已經造了出來,才沒讓韓陽繼續等。
解決這個問題之後,韓陽繼續開始製造。
然後不久,第二個問題又出現了。
韓陽發現,自己原本的設計存在BUG。CPU之中的兩個模塊之間距離太遠,分彆位於兩塊不同的電路板,之間需要通過長度達到62厘米的線纜連接。
<b
r>????而現有技術製造的線纜無法達到要求的精度和速度。
沒有辦法,韓陽隻能調整架構,將這兩個模塊造在同一塊電路板上,將原本定在這裡的模塊挪到其餘的電路板上去。
但這樣一來,就又影響到了整體結構,牽一發而動全身,所有模塊之間的通信可靠率、通訊延時等等,全部都要重新考慮。
幸好這隻是整體結構上的調整,不涉及細節,不算太麻煩。韓陽用了五天的時間將這一切調整完畢。
之後,製造工作繼續進行下去。
第三天之後,韓陽的工作再一次停止,再一次開始研究與思考,中斷兩天之後,工作繼續,然後在持續了四天之後再一次停止,之後,又進行了三天之後再一次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