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後。
浩瀚太空,拆解工業園,複興拆解公司所在的空域。
與其餘拆解公司不同,這裡雖然也有大量小型穿梭艇在來回穿梭,但仔細看的話,便能看到穿梭艇之中並沒有駕駛員。
經過智能化改造,這些穿梭艇大部分功能都可以通過遠程操縱來實現。少部分無法直接遠程操縱的,也可以通過機器人來代替。
不僅穿梭艇,那兩條拆解基地,以及停放在拆解基地旁邊的巨型飛船之上,也看不到眾多穿著宇航服的人影,取而代之的同樣是大量的機器人。
眾多自帶動力的機器人靈活的在太空之中穿梭,或者拆除儀器,或者運輸零部件,或者焊接,或者切割,一片繁忙。
飛船內部同樣如此。大量的機器人如同螞蟻,井然有序。
操縱這些機器人的信號,來自遠方那顆碩大的蔚藍色星球。
大江市,複興工業園複興拆解大樓,數千名工程師與技術工人端坐在特製的操作椅上。他們頭上戴著頭盔,身上、手臂上、手掌上,俱都貼著貼片以捕捉他們的肌肉動作。
座椅扶手上還有眾多控製按鈕。
通過這些裝備,他們可以儘可能的操縱位於太空之中的機器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動作。
3000名工程師直接操縱著3000台機器人不斷忙碌。
但如果有人仔細觀察的話,便能看到,此刻活躍於太空拆解基地之中的機器人,其數量遠遠不止3000台。
此刻至少有8000餘台機器人在忙碌。
除了工程師們操作的機器人之外,剩餘5000台機器人,全部由韓陽直接操作。
工程師們不知道,太空之中與自己協作的那台機器人,其實並不是來自自己的同事,而是來自於自己的老板。
工程師們也不知道,原以為是因為自己的同事們比較給力,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旁邊區域的拆解,但其實並不是。
那裡,都是老板完成的。
通過兩地之間的不透明,韓陽的算力悄然滲透了進去,直接參與到了工作之中,神不知鬼不覺。
並且,韓陽還可以接觸工程師們的所有操作數據,通過相應操作取得的效果、得到的反饋,以及整體的操作順序,來理解對應工程師的操作思路,並通過效果和反饋,評估這種操作思路的好與壞。
在這過程之中,大量的知識和技巧被韓陽偷偷學到。
每天的工作結束之後,或者某一項、某一個區域的工作開始之前與者結束之後,對應的工程師團隊都會召開會議,討論策略,或者複盤之前的執行。
這是智慧之間的碰撞。
沒人知道,他們的討論,他們的方案、意見、思路,全都會被記錄下來,然後進入到韓陽的腦海。
通過這種方式,工程師們迅速的磨合著,相互之間開始熟悉,配合開始默契。韓陽則從其中獲取到了大量的知識。
韓陽此刻敢說,在飛船拆解方麵,自己雖然不是對於知識掌握最深入的,但絕對是掌握最廣泛的。
涉及到飛船的每一個部位,自己都有一定的知識掌握。
但韓陽仍舊孜孜不倦的進行這方麵知識的學習,儘可能的增加著自己的知識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