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就像是此刻的人類一號空天母艦。
在遠航出了約3.3光年距離,即將要進入減速階段的時候,通過監視器,韓陽察覺到人類一號空天母艦上出現了極為嚴重的故障。
內部大量關鍵設備老化損壞,外部裝甲材料性能降低,各種故障頻發,甚至於導致核聚變反應堆和推進器都開始損壞。
遭到這種程度損壞的人類一號很顯然失去了減速的能力。
它再也沒有辦法令自己的速度降下來了。它將會保持著約40%光速的速度始終航行下去。
未來,如果不恰巧撞擊到某一顆星體之上的話——相比起宇宙的浩瀚和空曠來說,撞到東西的概率是很低的——它大概可以航行到三角座星係去。
通過機器人的仔細檢查,韓陽最終確認,導致此次故障的原因,是微小的星際塵埃在極高速所帶來的相對論效應之下,其撞擊所產生的次生粒子的能量超出了之前的估計,導致材料性能降低,最終導致內部各處損壞。
與韓陽當初所預料的一致。
早在人類一號出發早期,韓陽便發現了這種可能性。此刻人類一號的徹底損壞不過是驗證了他的發現而已。
後續出發的人類二號以及其後的空天母艦已經修正了這個漏洞。
但人類二號飛船也壞掉了。
推進係統故障導致爆炸,炸壞了大部分主推進器。
它也失去了減速的可能性。
仔細檢查之後,韓陽發現還是因為材料性能不足,無法支撐高達數年的連續全功率運轉所導致。
這同樣沒有出乎韓陽的預料。
在它之後的三號飛船等,已經專門修正了這個漏洞。
如此,三號,四號飛船等也相繼損壞。目前來看,五號空天母艦倒是比較有希望真正到達南門二星係。
除了這七個實際驗證的樣本之外,在太陽係內部,韓陽還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究和驗證。
實驗室之中的研究之類就不必說了,屬於常規操作。星際太空之中,韓陽還專門改造了一些戰艦,來展開對於亞光速航行條件下的各種自然現象與對船身所造成的影響的研究。
目前韓陽所建造的最先進的星塵級戰艦,加速能力已經可以達到300米每二次方秒。
也即,燃料和工質足夠的話,它隻需要不到五天的時間,就能加速到40%光速。
當然,以戰鬥飛船的燃料利用率來說,就算把飛船船艙全部裝滿燃料和工質,也最多就能支撐它加速到這個速度,要再減速,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過韓陽手裡就是飛船多。無法減速就無法減速,韓陽浪費的起。
於是,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浩瀚星空之中,便出現了高達數百艘以極高速度如同無頭蒼蠅一般四處亂竄的戰艦。
它上麵搭載的機器人和各種科研設備則密切收集著各種資料,為韓陽下一步的研究和改進提供數據支撐。
在這種情況之下,人類八號、九號空天母艦等也逐個發射,踏上了前往太陽係距離最近的鄰居,南門二三星之中,比鄰星的旅途。
時間慢慢的流逝著。最終,人類五號空天母艦成功進入到了減速狀態,開始以1米每秒鐘的速率降低著自己的速度,並最終在數年時間之後,將自己的速度降到了足夠低,泊入到了南門二C1的環繞軌道之上。
南門二三顆恒星分彆被韓陽編號為南門二A、南門二B和南門二C。
在這其中,南門二C便是俗稱的比鄰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顆紅矮星,質量僅有太陽的12.3%。
據韓陽探測確認,有許多星體在圍繞著南門二C旋轉,不過大多數質量都很低。能被稱之為行星的一顆也沒有,就算是矮行星也僅有一顆。
這顆矮行星就被韓陽編號為南門二C1。
此刻,通過人類五號空天母艦,看著這顆表麵呈現出淡黃色的小小矮行星,看著遠方呈現出黯淡紅色光芒,看著藐小暗淡,其實人小脾氣爆的南門二C,韓陽心中滿是感慨。
第一次恒星際遠航,終於成功了,雖然這成功不算那麼圓滿。
人類五號雖然順利停泊,但相當多的設備已經嚴重受損。想要再返回太陽係恐怕不太可能做到。
不過,這隻是開始。
比人類五號更加穩定可靠的六號到九號空天母艦,應該也能順利到達。其中,六號空天母艦夠嗆能返航,七號則有一半的概率,八號和九號空天母艦應該能順利返回太陽係。
如果最終能得到實際驗證的話,那麼韓陽便可以認為,自己已經真正掌握了全套的超遠程超重型恒星際遠航技術。
就算是現在,說一句“初步掌握了全套超遠程超重型恒星際遠航技術”,也不算過分。
“不過還得要繼續深入研究啊。技術這東西,掌握的越全麵越好。”
在這種想法支撐之下,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浩瀚宇宙之中,以亞光速航行的,無法減速無法回收的戰艦數量便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