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電磁生命是麼?要是一個普通的文明,還真會因為你們而感到頭疼。不過伱們遇到了我,也算你們倒黴。”
要解決電災其實很簡單。電磁生命通過電磁力影響恒星,試圖打造適宜自身“繁衍”的環境,然後實現群體的大幅度擴張。
解決電災,自然就是通過影響恒星來反向影響電磁生命,讓恒星環境不再適宜它們生存,達成大幅度消滅電磁生命的效果。
對於電磁生命這樣的群體性奇異生命來說,群體規模下降到一定地步,無需完全消滅,它們自身就會自行消亡。
那麼,如何影響恒星?
也很簡單,用二級文明範疇內,威力最為強大的武器,氫彈,直接去轟炸即可。
彆看氫彈在星際戰爭之中使用極少,但那隻是因為它太過笨重,投放速度太慢而已。論起威力來,不管是什麼樣的電磁炮或者激光炮,比起氫彈來都差得遠。
隻不過要影響恒星環境,哪怕隻是伊塔星這樣的紅矮星,所需要的氫彈當量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沒有辦法,恒星實在太過龐大,也太過強大。比如太陽,平均每秒鐘輻射向太空的能量,就相當於一顆當量在十億億噸TNT炸藥的氫彈。
就算是以韓陽此刻的技術,經濟情況下所能製造出的當量最大的氫彈,也
不過才兩億噸TNT炸藥的氫彈而已。
——不是造不了更大,而是造更大當量的氫彈,成本更高,浪費更大,損耗也更高。造兩億噸TNT當量的氫彈最符合經濟。
太陽一秒鐘所輻射的能量,就相當於五億顆這樣的氫彈。
伊塔星的輻射功率比太陽小一些,但平均每秒鐘也相當於大約9000萬顆這樣的氫彈。
麵對如此強大的恒星,很顯然需要足夠多的氫彈,才能真正影響到它。
通過計算,以及當初伊塔文明為解決電災所計算出的數據,韓陽確認,想要達成對伊塔星施加足夠影響的話,就必須要在一秒鐘時間內,在伊塔星各個坐標處,精準引爆總計約1200萬顆氫彈。
為此,伊塔文明必須要付出巨大的工業力量,圍繞著伊塔星建造足夠的環恒星基地,精準操控著高達約1200萬顆巨型氫彈,同時投放,才能做到這一點。
環恒星基地距離恒星必須足夠近,否則氫彈的投放軌道和速度就無法精確控製,無法達成在一秒鐘內令它們全部精準到達預定坐標,然後同時全部引爆的效果。
但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在距離伊塔星足夠近的地方,同樣也是電磁生命影響最為強大的地方。那裡的各種電器會時刻受到各種高能輻射的影響,十分容易損壞。
在那裡工作的人們,也會時刻受到X射線、伽馬射線,以及各種高能帶電粒子的影響。
就算大量使用黑玉礦來降低這種影響,平均一名伊塔人最多也隻能在環太陽氫彈基地上工作不超過半年的時間,否則就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影響。
不使用黑玉礦的話,恐怕連一個月都撐不住。
這便是當初伊塔文明必須要舉全文明之力,還要其餘文明支援,才能著手解決電災的真正原因所在。
工程量實在是太過浩大了。
不過這一切對於韓陽來說都不算什麼。
敲定了淵山聯盟和伊塔文明的事情,正處於減速狀態的遠征艦隊遵守談判結果,直接轉向,不再進入伊塔星係,僅有一些三大文明和淵山聯盟的外交人員乘坐非武裝飛船,組成了觀察團繼續前往伊塔星係。
解除了武力隱患,韓陽鑄劍為犁,直接將七萬餘艘戰艦之中約五萬艘改造成了工業飛船或者運輸飛船,並開始著手對一到四號行星進行開發,大量建造工廠。
伊塔星係之中也是有類似於冥王星一類的冰冷矮行星存在的,上麵同樣存在著大量可開發的黑玉礦。
之前因為有太陽係供應,黑玉礦的開采又太過繁瑣艱難的緣故,伊塔人根本沒開發多少。此刻換了韓陽,當然就沒有了這些顧忌,哪裡近就開采哪裡的。
在韓陽的命令之下,一部分工業飛船直接前往那些矮行星開始了開采。
於是,在韓陽的全力建設之下,當淵山聯盟觀察團到來的時候,伊塔星係之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對抗電災的工業力量。
遠離恒星的矮行星上開采黑玉礦,氣態巨行星上大規模開采氘氚聚變燃料,岩質行星上建設了大量的電廠和礦場、鑄造廠,生產氫彈外殼和大量的環恒星基地,以及生產氫彈的起爆藥,數萬艘飛船則承擔起了星際間物資流通的任務,將眾多不同的星球聯係了起來。
在歡迎宴會結束,觀察團成員們開始分赴各顆星球,觀察工程進展之時,看到了那一幕幕繁忙的工業景象,看到了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巨大工廠,他們被真切的震撼到了。
這才幾年時間啊,人類竟然就已經做到了這種地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