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在這顆亮白色,刺眼到無法直視,輻射強大到足以瞬間將人烤焦的極端星體身邊,兩支隊伍展開了一場彆開生麵的追逐。
白矮星是如同太陽這般的中等質量恒星的“屍體”。就如同這顆白矮星,它的前身恒星原本質量比太陽還要大。
但伴隨著核聚變燃料的消耗,它的體積漸漸膨脹,核心漸漸壓縮,最終丟失了大量的質量,僅有核心這大約0.5倍太陽的質量留了下來,被壓縮成了一顆僅比地球大一點的極端星體。
它此刻仍舊具備極高的溫度和輻射。不過這些能量都隻是以往恒星的“餘溫”。等這些能量慢慢消散,白矮星便會漸漸的冷卻下來,最終變成一顆黑矮星。
不過這個過程太過漫長,甚至於超過宇宙的年齡。是以當前宇宙之中並不存在黑矮星這種星體。
在這極端惡劣的環境之下,科考艦隊與目標小行星追逐了17億多公裡的距離,耗費了十天時間,繞著這顆白矮星旋轉了差不多一萬五千圈,才最終追上了它。
此刻,人類科考隊與工程師們真正置身到了這顆白矮星的強大引力場之中。
如果這顆小行星沒有高速運動,抵消了白矮星的重力的話,那麼,在這距離白矮星約一萬公裡的地方,人們將感受到大約相當於地球2.3萬倍的重力。
作為對比,就算是太陽係之中最大的星體,太陽的表麵,重力也不過僅有地球的幾百倍而已,根本不可能與之相比。
如此強大的引力場,甚至於引發了極為明顯的相對論效應。
身處於小行星之上的工程師們,和位於更遠處執行其餘任務的工程師們對於時間流逝速度的感知是不同的。
兩者之間存在約4.6%的差異。也即,小行星之上的人們每過去954秒鐘,更遠處的人們的時間便會過去1000秒鐘。
這還僅僅隻是白矮星,且距離有一萬公裡。如果是中子星,相對論效應將更為明顯。
如果是黑洞,且極為靠近,那麼,黑洞周邊每過去一秒鐘,黑洞之外的宇宙便經曆了從大爆炸之中誕生,到整個宇宙最終消亡的整個過程,都不是沒有可能。
或者換句話說,就算此刻宇宙已經有了一百多億年的壽命,但黑洞周邊的時間卻可能連一秒鐘都沒有度過。
甚至於那裡的時間根本就是停滯的。
到底是個什麼情況,此刻的韓陽也不知道。
以他所掌握的知識,還無法真正理解黑洞,並探究清楚黑洞周邊以及內部到底是什麼情況。
他隻知道,宇宙之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奇妙。
穿著厚重的特製宇航服,人類科學家與工程師們降落在了這顆圍繞著波江座40B旋轉的小行星之上。
它的軌道並不穩定。事實上,經觀測,僅僅在十餘萬年之前,它才開始圍繞波江座40B這顆白矮星運轉。而,最多在兩萬年之後,它就又將脫離現有軌道。
這畢竟是一個三合星係統,引力關係太過混亂,太不穩定。
相比於星辰的壽命來說,短短十二萬年的時間隻是一瞬間。而人類文明便抓住了這一瞬間的機會,開始在它上麵挖洞,準備建造中微子望遠鏡。
人類工程師們全力以赴,加上韓陽暗中幫助之下,僅僅過了一年時間,龐大的中微子望遠鏡便建造完成。
新建造的這個中微子望遠鏡,或者說質子衰變觀測器的體積達到了約五十萬立方米,相應的,便需要約五十萬立方米的超純水才能將其填滿。
五十萬立方米水就是五十萬噸。這是一個很大的數量了,不過在波江座40星係之中並不缺水。
有大量的冰彗星、冰小行星等圍繞著這三顆恒星旋轉。甚至因為恒星之間的引力交戰,還經常有大量的水冰被甩出這個星係。
粗粗估計,每年被甩出去的水就有至少一億噸。
更不要說大量的非冰小行星表麵其實也堆積著大量的水冰了。
就連被選中的這顆小行星背麵都有大量的未融化的水冰。
人們直接在小行星這裡建造了一個超純水提煉工廠,直接就地取材,然後將提煉出來的超純水灌入到了巨大的容器之中。
之後隻需要等待就行了。
雖然質子的壽命極長,高達數十億億億億年,但很顯然,韓陽並不需要等待那麼長時間。
所謂質子壽命,其實是在說它衰變的概率。也即,一顆質子在10億億億億年的時間裡,衰變的數學期望值是一。
10億億億億年有3.15*10^40秒,反過來,一顆質子一秒鐘的衰變概率,便是3.15*10^40之一。
再打一個比方,如果韓陽手中有3.15*10^40顆質子,那麼從數學概率上來算,豈不就是約每秒鐘都有一顆質子發生衰變?
中微子望遠鏡便是這樣一種通過富集大量質子——水原子之中也是含有質子的——來增加質子衰變概率的裝置。
一旦發生質子衰變,其次生粒子在水中的運動速度會超過光在水中的運動速度,引發契倫科夫輻射,從而被捕捉到。
這與中微子進入其中被觀測到的機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