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這些都不行,那就隻剩下了最後一種驗證方法。
觀測星係形成早期之時的元素構成,從那裡尋找證據。
宇宙年齡約為138億年,可觀測宇宙的半徑約為465億光年。宇宙在不斷膨脹,這個速度甚至於超過光速。
基於這個原理,那些現階段距離銀河係數百億光年遠的河係,其現階段到達銀河係的光,其實是它們在形成早期發出來的。
對這些河係進行光譜分析,便能確定當前宇宙形成早期,恒星們是否真的存在微小的金屬豐度異常。
這原本是一個很直觀的驗證方式。早在一開始,人們便提出了這種方案。韓陽之所以將其列為最後備選,實在是要通過這種方式進行驗證的話,太難了。
這種金屬豐度異常極為微小,而那些河係距離銀河係又實在太遠,光線極度微弱。
粗粗估計,要達到要求的精度,對應望遠鏡的口徑需要達到約十萬光年。
也即,需要造一台和整個銀河係一樣大的望遠鏡,才具備理論上觀測到這種異常的可能性。
真正造一台和整個銀河係一樣大的望遠鏡很顯然不可能。不說韓陽做不到,就算把所有締造者文明拉進來,再把整個銀盟拉進來都不可能。
就算具備足夠的工程力量,銀河係之中的物質也不夠。
把所有恒星和行星拆掉,把所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化作質量,算上所有星雲,都不夠。
幸好,韓陽有替代方案。
那便是陣列望遠鏡。
就像當初地球時代,在地球周邊不同的方向發送三台望遠鏡,令其組成陣列,便可以實現類似等同於地球口徑望遠鏡的觀測效率一樣,韓陽同樣可以通過陣列望遠鏡的方式,消耗少量資源來達成類比整個銀河係口徑的望遠鏡的觀測效果。
但就算資源消耗縮小到了原來的千萬億分之一,這資源消耗的絕對數量仍舊龐大無比,讓人望而生畏。
就算是韓陽,都沒有足夠的把握完成。
更何況此刻還在不斷的逃亡隱蔽之中。
但除了這個方法之外,真的沒有其餘的驗證辦法了。韓陽也隻能咬牙去做。
為此,韓陽派遣出了高達十萬支科考工程艦隊,分彆前往銀河係不同的方向。
每一支科考工程艦隊都由五艘飛船組成,總數高達五十萬艘飛船。
這些飛船大都經由其餘飛船改造而來,譬如運輸船、客船之類,還有戰艦。
為了儘可能的縮短時間,韓陽不得不直接拆除了幾十萬艘戰艦的戰鬥設施,降低質量,擴大容量,然後攜帶上相應的工程設施,讓它們如同天女散花一般分散出去。
完成這些飛船的改造,以及進行相關工程設備的生產,耗去了人類艦隊一百餘年的時間,並將人類文明前期儲備的所有能源與物資消耗的清潔溜溜。
為此,人類艦隊不得不緊急機動,緊急前往下一個恒星係以圖獲取物資補給。
足足一千年時間之後,這十萬支科考工程艦隊才各自到位,各自分布到了銀河係的各個角落。
但這些科考工程艦隊其實並不是直接就能觀測。它們根本不具備觀測功能。
分布到位之後,韓陽全力以赴,將自己的所有算力都投入到了後續建設之中,操縱著分布在銀河係各地的高達十萬個施工現場同時開始了工業體係的搭建與生產,各自就地生產出了100艘科考飛船與對應的望遠鏡設施,然後,進行第二次天女散花——前期的一支科考艦隊此刻再度分散成21支,分彆再度前往21個觀測點。
由此,韓陽在整個銀河係之中的觀測點就達到了210萬個。
210萬個觀測點,每一個觀測點俱都設置了一台高性能望遠鏡,並可以與其餘所有望遠鏡聯合起來,組合成一台等同於整個銀河係口徑的超巨型望遠鏡。
這一項工程用去了整整1500年時間,才算是完成了前期籌建。
後續檢修、調試又用去了200年左右。總計1700年之後,第一次觀測才終於開始。
210萬台望遠鏡同時調整朝向,以極為精密的角度,同時對準了距離300多億光年之外的一個早期星係。
宇宙形成早期,如同銀河係一般龐大的河係還未形成。據韓陽研究,這種龐大的河係應該
是後續多個小河係融合碰撞而來。
此刻韓陽的目標就是這樣一個異常黯淡微小的河係。
它的整體質量僅僅隻有不到一萬顆太陽質量,約有幾千顆龐大的一代恒星在它內部靜靜燃燒著。
承載著它們信息的光線,跨越了一百多億年的光陰,跨越了三百多億光年的遙遠距離,最終進入到了韓陽所布設的銀河望遠鏡陣列之中,又化作一條條數據,呈現到了等候已久的人類科學家麵前。
無數人投入到了對這些數據的解析與分析之中。
當最終結果呈現到韓陽麵前之時,韓陽微微鬆了口氣。
那種極為微弱的金屬豐度異常,被他找到了。有關於空間特性的猜測,被證實了。基於這些數據,空間理論又將可以向前邁進一大步。
韓陽知道,此刻,人類文明真正掌握空間理論的征途已經走了差不多一半。未來,再有一次重大突破,應該就差不多了。
“想要掌握空間理論還真是不容易啊……”
韓陽心中暗暗感歎著,油然想起了羅圖與格林諾卡文明。
“就算有我存在,人類文明的突破尚且如此艱難。不知道你們又是如何做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