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角度,實在是刁鑽。
“自古忠孝兩難全,謝兄這問題···怕是大儒來,今日也難以辯出結果來。”
樓上不知是誰喊了一聲,謝瞻山和王學洲全都抬頭看了過去。
上麵密密麻麻的都是人,隻是二樓欄杆處有一群年輕男子格外的明顯。
不是因為相貌,而是因為他們全都穿著國子監的冠服。
王學洲有些意外的看著顧而行,沒想到他竟然在其中。
不過出聲的卻不是他。
“《後漢書》言:誠以忠孝之節,道不兩立。東漢大儒桓榮之後桓溫,也曾感歎‘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列國誌》中更是歎息‘忠孝豈能兩全’?先人都為難,如今能辯出個結果來?我們國子監就剩下今日這一天休沐了,看不到結果回去豈不是讓我們難受?”
“謝兄行行好,換個論點來駁吧!”
一位吊兒郎當的少年笑嘻嘻的說著,一點也沒有打擾到彆人的不好意思。
謝瞻山淡然:“那隻能說是不湊巧了。”
他轉頭看向王學洲拱手:“請王兄賜教。”
王學洲拱手回禮:“賜教不敢當。”
這個問題確實棘手。
王學洲思慮了一會兒才開口:“這個問題先放在一邊,今日,我就你提出的問題,有一絲疑慮,如有說的不當之處,還望海涵。”
胎穿多年,王學洲也沒想到他也被四書五經醃入味了。
說著說著他竟然也多了些書生意氣,覺得輸贏好像也不重要了,重點在於‘論’。
謝瞻山伸手:“願聞其詳。”
“謝兄問我之言中,有一句: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裡麵的‘隱’,或許不是隱,而是‘檃’(yin)隻是發音相同,這才成了‘隱’。而‘檃’本就有矯正之意,或許把‘父子互隱’讀為‘父子互檃(矯正)’,才是聖人本意呢?”
周圍一片嘩然。
不少人差點沒忍住,斥責的話就要脫口而出,可想到王學洲之前的表現,硬生生忍了下來,瞪著他。
這番話不僅大膽,還十分不符合當下的價值觀。
不少人都默認‘親親相隱不為罪’的說法,‘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血脈親情的自然體現,可現在竟然有人說這句話說的意思不是隱瞞,而是糾正?
謝瞻山無視周圍漸起的聒噪聲,沒有嘲笑,反而皺眉看著他:“你有何論點?”
沒有論點支撐,這話就純粹是胡說八道。
王學洲自然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他能這樣想完全是來自於讀書時的疑惑。
不是因為他比彆人厲害,而是他能跳出周圍的環境,能站在後世的角度看問題。
“如今的《論語》一書,是後世之人整理的,有所遺失或者夾帶私貨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