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說四川不能去,雲貴不能去,湖廣也不能留,那索
性殺出條血路直奔中原,再現當年老闖王帶領十八騎卷起幾十萬人的奇跡。
這個提議讓王五暗自搖頭。
一來河南在清廷治下十數年人心思定,也沒有明末的大饑荒,哪來快要餓死的饑民讓明軍裹挾的。
二來河南四戰之地,清廷巴不得明軍闖進河南。
要知道在平原作戰,沒有騎兵是不行的!
眼下明軍能湊出一百匹戰馬?
八旗鐵騎可不是鬨著玩的。
去河南死的更快。
唯一可行的就是沿江東下,拚著十不存一的代價迅速席卷長江下遊,隻要能拿下南京城,就能打出個半壁江山來。
想著郝帥應該發表建議了,果然郝搖旗開口對眾人道:“都莫瞎嚷嚷,咱們東進!”
“東進?”
眾人不約而同看向這位受傷的老帥。
“不錯,東進!”
郝搖旗將沿江東下的思路與眾人說了,並說當年老闖王帶兵退出陝西進入湖廣時,就是想沿江東下襲取南京。
可惜老闖王卻在九宮山發生意外,以致這一戰略沒法實施。
這番話聽的廳內眾將領都是難過,韓王和安東王則是有點尷尬。
當年的南京城可是大明的南都。
尷尬之後,韓王卻開口對眾人說道:“若能兵進南都,祭祀孝陵,東南必震動,天下複明之士也必重振信心,大事猶可為也。”
諸將聽後紛紛議論東進是否可行。
袁宗第也在同李來亨談論此事,看起來兩位國公對東進都有些動心。
皖國公世子劉亨並沒有發表意見,隻坐在椅子上認真傾聽眾人的說法。
這時卻有個突兀的聲音冒了出來。
“不可東進!萬萬不可東進!”
反對東進的是李來亨部下左都督郭升。
此人原為明朝柳溝副將,李自成進軍京師時降了大順,旋即得到李自成重用率部前往山東。
沿途明朝文武均是不作任何抵抗,百姓更是對大順軍的到來雀躍歡呼。
原因無它,實是對明朝寒心了。
崇禎一朝,清軍數次入寇關內,鄰近京畿的山東更是成了清軍寇掠重災區,擄走的青壯多達數十萬之眾,大小屠城二十多座,幾乎四個山東人就有一個被清軍屠殺。
而明軍根本不敢抵抗清軍,隻要辮子兵一來,明朝的官員就帶著士兵或躲在城中,或遠走它方,根本不管山東百姓死活。
如此一來,大順軍自然得到山東百姓的擁護。
郭升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儘收山東全境。
然而山海關之戰的失利讓大順政權瞬間崩塌,山東降順的明朝官員和士紳聽說辮子兵是幫崇禎皇帝複仇後,紛紛發動叛亂。
身為明朝降將的郭升卻沒有背叛大順,始終率部追隨李自成祖孫三代,並一直堅持到現在。
作為老將,郭升明確指出以明軍現在的實力,根本不可能突破沿江數省清軍的阻擊,也不可能甩得掉湖廣清軍的尾隨。
倘若冒險東進,很有可能連湖廣都走不出去就被清軍消滅怠儘了。
王五聽後眉頭微皺,開口問那郭升:“那都督認為我軍當去何方?”
“去陝北!”
郭升斬釘截鐵告訴眾人隻有去陝北明軍才有希望。
其指出去陝北明軍有三個優勢。
一是陝西清軍主力都雲集在夔東,隻要明軍突圍迅速,陝西清軍主力必然來不及反應。
二是陝西,尤其陝北是很多順軍將士的故鄉,所以明軍隻要能回到陝北就能得到地方民眾的支持。
第三,陝北自古出精兵,從前亦是明朝九邊重鎮之一。
所以在那裡明軍可以得到兵員、戰馬的補充,並且可供明軍活動的區域也將變得更大。
距離上,沿江東下去南京要比去陝西距離更遠,且去陝西隻需對付陝西清軍的留守兵馬,壓力遠比東進對付數省清軍來的小。
陝北?
王五目中精光閃動。
那裡的確有一麵大旗崛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