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一篇奇文(1 / 2)

“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這是北宋晏殊的一首《訴衷情》,一句“芙蓉金菊”點出這個季節是木芙蓉和黃菊花盛開的時候。

九月初九重陽節,人們的腰間會掛上茱萸囊,登高望遠、宴飲聚會、飲菊花酒的活動。

但興國府位於平原,城外沒有高山,於是結伴出遊,或官員、富貴人家在自家院內搭一高台,站在上麵看看城內的景色,特彆注意街上數不清的人頭。

這種感覺很奇妙,看著街上人來人往一幅熱鬨的景象,自然就能聯想國泰民安這個詞語,自己的心情也很舒暢。

為尋找這種舒暢的心情,這時的林府就在搭高台,林毅之不想獨立特行,一定要隨大流。

於是林孝一早就帶著仆人在後院立樁搭台,給幾名仆人分彆安排了任務,然後轉眼看向池塘邊。

陳恪正在打拳,一套雲手的入門拳被他打成了虎拳。

而林韻寧站在一邊冷冷看著,沒有糾正的意思。

這幅景象讓林孝覺得他倆的關係很奇怪,一個客氣得要命、一個冷漠的要死,絕沒有即將成婚的那種狀態。

見他倆的狀態就讓他回憶起自己與蔡氏成親前的景象,他倆也是奉命成親的。

蔡氏是跟著林夫人走進林家的侍女,林夫人覺得他倆挺般配,林毅之點頭,於是他倆就成親了。

當婚事定下他的心也就有著落了,不用偷偷摸摸地去看蔡氏了。

兩人是未婚夫妻,他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去找蔡氏說公事,看著蔡氏羞紅的臉心裡怦怦跳著,那種感覺真的挺好。

他和蔡氏成親近二十年了,育有一子一女,自己這個小家與林家已融合到一起了,兒子林浩也是秀才出身,女兒林嬌跟著紅玉夫人做事,將來都是有前途的。

他很滿足,還奇怪林韻寧的態度,“陳恪不好嗎?”

他就覺得陳恪挺好,不僅有才華人還特彆謙和,對他和蔡氏非常尊敬,還教林浩考舉人的學識。

可林韻寧偏偏對他冷著臉。

他不解,隻能接受蔡氏的說法,“等小娘子成婚之後心就定了。”

蔡氏的說法讓他想起了柳乘風,一年前林夫人安排他調查過這位美公子,可他對柳乘風的印象不好,這位美公子太風流了。

而在這方麵陳恪比柳乘風強百倍。

他也暗中調查過陳恪,知道陳恪的生活簡單,以前是兩點一線,加個觀文殿就變成三點一線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與張出塵的關係。

但兩人之間實在說不上親近,唯一讓他感覺不對的就是抗洪搶險那一次,張出塵親自趕往興河大壩去探望陳恪,那時的興河大壩還處於隨時可能潰堤的危險狀態中。

她能不顧生死走上興河大壩,對陳恪就絕不是重視那麼簡單了。

他對兩人的關係心存疑慮,但隨著婚事的來臨也就不再當回事,以陳恪和張出塵的身份不會發生什麼事。

這個時代的人們非常看重名聲,整個社會都在維護名聲的重要性,名聲毀了就什麼事都完了。

以陳恪的身份,不會去與寡婦搞曖昧。

而以張出塵的身份,也不會與有婦之夫搞曖昧。

這是非常影響名聲的行為。

林孝很放心,卻不明白他倆的態度,掃一眼那個方向,見陳恪打完拳,林韻寧走過去說話,急忙轉過頭繼續指揮仆人們乾活。

他覺得挺好,林韻寧終於采取主動了。

卻不知林韻寧冷冷說道:“雲手的入門拳本是練習放鬆的拳法,你卻把它打成了虎拳,這麼練永遠入不了門,必須改過來。”

林韻寧指點他,他也點頭接受指點,但他現在沒法改,還有五天他就要奔赴西北了,在即將發生的一場大戰前他不能將拳法輕鬆下來。

他沒這個時間,卻不能如實說出,隻能點頭稱“是”。

見他認錯的態度挺好,林韻寧的臉色和緩了些,沉吟一下說道:“李漱玉邀我明天參加詩會,謝清也勸我去。”

她說這話好似通知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