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恪懷疑那些文人的治國能力,他們太喜歡詩詞歌賦了,對名的追逐遠遠高於應儘的本分。
但他絕不懷疑武將們的水平,狄青現任副都部署,種世衡擔任兵馬鈐轄,都是西軍的中層軍官。
看著這份軍事部署文書,陳恪隻提出一個建議,將狄青調往忠武軍,將種世衡調往麟州。
他倆是兩種打法,狄青善攻、種世衡善守。
陳恪知道這一戰不可能全殲元遷所部,就將目標集中在渭州。
將狄青調過去,渭州方向就擁有三大悍將,曹儼、王寅、狄青,再加他這個一直想當而沒當上的悍將後補,一定要全殲那支叛軍。
他將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曹穆和曾樂行,還得到他倆的讚同。
他倆也知道不能全殲元遷所部,能全殲突襲渭州這一路的叛軍,也覺得值了。
卻不知陳恪的目標不是這支叛軍,而是元昊和張元、吳昊。
他判斷元昊會是這支叛軍的主將,張元和吳昊很可能隨他前往渭州。
但他不會說出這番話,也不會參加白虎堂會議,作為一個秘密監軍,他要儘量隱藏自己的行蹤。
可他還是想看看這時的長安城。
這座古城曆經十三個王朝,到宋朝以後徹底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這時的長安已沒有大盛王朝都城的景象,曆經多次的戰火洗滌,史載的金碧輝煌、高樓處處、人口近百萬的繁榮景象已不複再。
但經過這六十年的休養生息,長安的人口已從幾萬人增長到十餘萬人,城市道路、各類建築得到全麵修複,掩蓋了戰火後的“長安宮闕半蓬蒿,塵暗紅梁羯鼓滔”荒涼景象。
聽李淳的介紹陳恪長長歎息一聲,這片膏腴之地因戰亂而荒涼至此,令人惆悵不已。
聽他歎氣,李淳低聲問道:“先生親來西北,一定是為了元遷,學生願為犬馬之勞。”
李淳主動請纓,陳恪拒絕,“我不想讓你參與其中,明年三月就是會試,這期間你好好準備,明天就回興京吧。”
聽他回答,李淳詫異地問道:“先生一再強調學習增智多條路的道理,卻為何讓學生一門心思參加會試?”
李淳不解,陳恪說話挺矛盾。
他解釋,“接受一種新思維需要過程,不僅是對你,也要讓你父母接受,這個過程不能著急。”
“我來西北確有要事,讓你參與其中,我沒看見好處就隻有壞處。”
“而你主持的醫藥研究比參與其中更重要,如研究成功不僅福及大興所有百姓,還將福及後代百年、千年的子孫,此事無比重大,你要學會兩權相較擇其重的道理。”
他將李淳帶隊研究的項目上升到一個極高的層次,讓他打消了參與西北戰事的念頭,低聲回道:“學生今晚辭彆父母,明日一早就返回興京。”
見他改變主意,陳恪讚道:“這就對了,專心做好你的事,相信你能名傳後世。”
對這時代的文人,沒有比這話更能鼓動人心了。
李淳欣然接受他的鼓勵,卻見他往外看去,聽他低聲說道:“停車。你去邀請那個青年上車。”
他看見邵雍,立刻讓李淳下車邀請。
而邵雍聽是陳恪,毫不猶豫地上車低聲說道:“回府,我有話對你說。”
邵雍,那個世界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詩人,在這個世界竟成為一位優秀的特工。
他為找到師父蓮蒲,先在興京追索張潤,找不著張潤就將目標轉到智機和尚身上。
為何這麼做他沒理由,憑直覺走,還走出了一條路。
他發現智機和尚與何潘仁、柳乘風走的很近,從而進入廣平王府和楊府,並與多位官員經常來往。
這一現象本來沒什麼,但智機和尚與知憨和尚有來往就不能不讓他懷疑了。
知憨和尚就是那個當街要給蛇妖陳恪一禪杖的魁梧和尚,還與張潤裡應外合準備逃獄。
這個發現讓邵雍死死盯著智機和尚,再見一個和尚與他會麵後奔出京城,就一路追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