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大幕拉開(2 / 2)

就像長興侯,雖是劉太後的親弟弟,又享有侯爵待遇,但非大朝會卻沒機會上朝,更沒事可乾。

興文宗想讓劉太後垂簾聽政,給自己的兒子留下學習理政的時間,卻不想讓劉太後的弟弟掌握軍權,助長劉太後的權欲之心。

這是帝王之術,若不是李禎推薦,劉太後也不好讓劉藝擔任左武衛大將軍。

如今劉藝掌握了軍權,並在朝堂上發聲有力,讓李禎知道陳恪所言是對的,劉藝替他母子說話,讓自己在朝堂上掌握了主動權。

但這麼做的結果卻也讓文官們提高了警惕,樞密院的正副樞密使都是軍人出身,這是軍政分離的前兆。

範泰明白,但他身為左相卻不能出聲反對。

而身為右相的譚遠忠卻公開表示讚成,林毅之和包拯附議,就在文官集團中出現了不同聲音。

這時反對者就尷尬了,範泰不說話,楊國斌沒法說話,曹中襄出班奏道:“樞密院的主官不能全由武將組成,臣推薦林毅之擔任樞密副使。”

曹中襄的想法挺特彆,既然不能反對,就讓林毅之去樞密院,倒出一個戶部尚書的職位。

可李禎否定,“林卿正在推行農業合作社製度,不能離開戶部...”

說到這李禎沉吟一下,然後繼續說道:“楊卿擔任禦史中丞已有五年,這些年也夠累的,就去樞密院擔任樞密副使吧,禦史台暫由範卿負責。”

這項任命讓眾人訝異,而楊國斌卻覺得不錯,他該動動了,去樞密院擔任副使,雖然品級仍是從二品,但挪個位置就給自己爭取了時間。

他不在意範泰等人的想法,也不去考慮副手範仲淹剛從地方調到朝堂來。

範仲淹當過禦史,熟悉禦史台的業務,他不用交接什麼,拍拍屁股就能走人了。

而範泰等人卻感覺不妙,這段時間上來的幾個官員都在重要崗位上。

秘閣學士蘇林擔任吏部左侍郎,青州知府範仲淹進京擔任禦史台少丞,曾毅擔任禦龍衛都虞候,還有一個王安石進入興國府衙擔任推官。

這些安排都未與他商量,他被邊緣化了。

想到這範泰轉臉看看譚遠忠,見他一臉漠然,立刻認定李禎和劉太後與他商量過,頓時升起一股黯然之氣。

他該考慮自己的退路了,如能得個太師頭銜也是顏麵有光。

就在範泰思索這個問題時,一名太監急急忙忙地走進大殿,高聲稟報,“稟皇上、太後,延州知府龐凱奏報,元遷有降書報上。”

這個突發消息讓大殿裡沸騰起來,元遷投降,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文官集團可以抓住這個良機扳回一局。

楊國斌立刻出班奏道:“臣願去西北接受元遷投降,請皇上、太後示下具體章程。”

而曹中襄和王欽也先後出班表示附議。

林毅之卻出班奏道:“皇上、太後,謹防元遷有詐。”

包拯立刻跟上,“臣附議。”

而劉藝和常繼祖支持他倆的態度,“這裡一定有詐。”

尚善治則說,“是否有詐暫時不去議他,請皇上、太後下令調回西軍嚴守邊境,派出使臣前往西北一試便知。”

他的意見比較穩妥,得到眾臣的支持。

可李禎和劉太後卻知大戰即將爆發,陳恪曾說過,“元遷若要進攻,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麻痹我們,送一張降書是最好的詐術。”

陳恪知道那個世界的李元昊就是這麼乾的,提前提醒李禎和劉太後。

而李禎和劉太後接受他的提醒,計算一下時間就知大戰就在這兩天爆發。

從延州到京城快馬也需三天的時間,這個時間足夠元遷秘密調兵行動了,就等大興王朝的朝堂準備受降時,一舉攻擊延州一線,而麟州和府州首當其衝。

他倆知道陳恪的戰略部署,還知道如何配合他,李禎征得劉太後的同意,決定接受元遷投降,下令西軍停止攻擊布防邊境,並派出楊國斌前往西北受降。

得到旨意,一隊人馬在太監的帶領下立刻奉旨奔出京城,而楊國斌卻要前往樞密院,與張勇、郭昌具體商量受降的細節,還要上報皇上、太後批準執行。

這個時間需要兩三天,但接受元遷投降的消息卻不需要這個時間,一場大戰拉開了序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