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準備好了(1 / 2)

元遷送上降書,大興王朝的文官集團大多是相信的。

雖有劉藝、林毅之、包拯、常繼祖等人持懷疑態度,但在範泰、楊國斌等人的堅持下,李禎和劉太後決定接受元遷投降,並任命楊國斌擔任西北宣慰使。

下達這道聖旨,李禎看看禦台之下,見眾文官的臉上露出放鬆的表情,心裡不禁有些黯然。

他知道文官們的想法,宣慰使不是軍事長官,但朝廷對元遷的態度從剿滅轉變為撫慰,軍事服從政治,前往西北撫慰元遷的楊國斌就能變相地掌握西北軍事力量。

在文官集團的心裡,元遷投降必須是真實的,而所謂的接受投降也隻是要麵子的說法,投降的元遷可以繼續擔任安羌軍節度使。

他們必須安撫住元遷,元遷的叛亂可以原諒,元遷投降後的待遇可以不變,隻要元遷老老實實地幫他們奪回軍權就行。

在這一點上,範泰、楊國斌等人不用私下商議,他們心心相印。

文官集團的想法不用認真研究就能知道,隻要想到如何將利益最大化,就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

曆史生陳恪深知他們的想法,所以李禎和劉太後也就知道了。

作為曆史生,陳恪必須預則立,想不到沒招,想到就必須提前預防。

而李禎和劉太後接受他的說法,心裡卻不以為然。

可今天的情況卻讓他倆知道陳恪說對了,這些文官更在意的是他們的權益,利用一個機會就能拿回失去的軍權,不在意元遷是不是真的投降。

文官的表現讓李禎和劉太後徹底失望。

這些文官不去討論元遷的降書是真是假,得到消息就立刻推舉前去受降的官員。

隻有林毅之、包拯表示異議,而右相譚遠忠則一言不發,剛進入朝堂擔任禦史少丞的範仲淹也未表達反對意見。

見到這一幕,失望的李禎升起一道恐懼感,隨即想起陳恪,於是輕輕鬆了一口氣,他有小留侯陳恪,朝政還沒那麼糟。

這是李禎的想法,而李昭也是這麼想的。

他相信陳恪的推斷,興京城裡一定有內奸,這時站在郊外的一座土坡上仰望空中飛過的那隻鷂鷹,低下頭冷冷地說道:“該殺。”

李昭的心裡升起了殺機,極想找到這些內奸一刀砍下,轉對身邊的探子冷冷問道:“能找到地方嗎?”

他有此問,不知那些探子能不能順著鷂鷹的飛行軌跡找到出發點。

他們的目標明確,興京城的西門麵向西北,就將探子們集中在這個區域進行查探。

李昭推測,朝會後會有內奸將消息發出去,他就順著這條線索找到內奸。

突然間李昭發現自己很有用處,頓時精神抖擻起來,策馬奔馳兩刻鐘,停在那座農莊的遠處仔細觀察一番。

李昭推測,那座農莊是鷂鷹的出發地。

而陳恪推測,元遷不會等朝廷那邊傳來消息,他的目的是要迷惑延州、府州、麟州的知府,讓他們放鬆警惕。

他知道,所以曹穆和曾樂行也知道,他倆率領的西軍主力已在慶州集結完畢。

元遷不會等曹穆率軍進入他的地盤,但他還要等一天,那隻鷂鷹帶來的消息讓他確定自己的詐降之計成功了。

雙方都在掐著時間展開行動,當元遷的十萬大軍分頭突襲府州和麟州時,曹穆派出的先鋒部隊開出慶州城。

但延州方向的大戰與陳恪和曹儼無關,他們還有時間來繼續進行戰前鼓動。

由焦老三和王小乙率領的宣講團已對全軍將士講了兩天,將秦關城大屠殺血淋淋地展現在將士們眼前,收到極好的鼓動效果。

西軍的許多將士都是當地人,得知秦關城破後的慘狀無不驚悚。

他們擔心父老鄉親也會遭遇這種淒慘的命運,麵對即將來臨的戰鬥,緊握手裡的鋼刀準備拚命了。

他們沒有退路,身後就是父老鄉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