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血計劃在人心深處到底執行到什麼程度,陸天明不得而知。
以這年頭的價值觀,一件夭折的、丟人的國事,當然不會出現在史冊中。
但從政事關係上講,有清晰的脈絡,有清晰的事件痕跡。
無論是從皇帝、還是中樞的文武大臣身上,均有國策延續傳承關係,並非憑空出現。
陸天明把聽來的感悟全送給了孫傳庭,不知他能不能領會其中含義。
河套與東虜的計劃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區彆,那就是河套乃文臣主導,東虜乃武臣主導。
張居正、王崇古、鄭洛,他們是先考慮國事,後考慮能不能順帶安排點人事。
英國公、魏國公、中樞武勳,他們是先考慮有沒有好處,再考慮能不能做成國事。
若沒有好處,英國公根本不可能捏合武勳做事。
貴人吹的天花亂墜,狡辯自己有多無辜,都掩蓋不了私欲主導他們。
對待真正的國事,沒有被控製的、不參與黨爭的文臣,永遠比武勳更有公德心。
這是人性問題。
一朝臣子會考慮將來的名聲,做事有所顧忌;世襲罔替的貴人完全不考慮臉麵和人身安全,做事毫無底線。
這些家夥,將來必須讓他們學學宋裕本。
十月十六。
宋裕本正式收到了山西鎮總兵的聖旨和都督府給予的總兵印信。
大明二百年下來,中樞高度製衡的架構,到地方都會被放大,且均有自己的獨特現象。
山西鎮在正式公文中,有時候會被稱為太原鎮。
不管叫山西鎮、還是太原鎮,均屬於九邊之一,說的都是位於寧武關的山西都指揮使司衙門。
可大同府也是九邊之一,大同鎮的總兵衙門叫山西行都司。
山西巡撫管不了大同府的軍務,山西布政司、按察司在大同卻有分守道、分巡道,有參政、副使常駐。
再加上宣大兩鎮又同時處於內外長城之間,經常有同一個軍務總督或軍務巡撫。
導致宣府和大同分屬不同省份,卻又因一體防禦有一個共同領導,兩省的地方三司在每一件事務中均高度製衡,互相監督。
若韃靼人扣關大同,這時候大同總兵乃前線將軍。
大同巡撫乃前線指揮官,宣大總督乃戰區總指揮。
山西總兵乃總預備隊,宣府總兵乃側翼。
山西巡撫、順天巡撫全部負監督責任,布政使、按察使都得協防。
真正的牽一發而動全身,哪個人也彆想置身事外。
所以這時候的官職稱呼,就代表權力範圍,山西很多時候會有兩個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