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免費?!”
“對呀,總得讓人住,難不成你們想自己建?這裡可不能挖窯洞。”
“原來如此,那…那行吧…”
方家竟然沒趕人,二樓的巴圖和陳繼業在窗口看著,也不覺得奇怪。
士紳留下人,隻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伺候他們,二是麵子問題下的一點點善心。
不管哪種原因,進城後保準放棄。
因為…免費的東西最貴。
房子免費,那就意味著衣食貴的可怕,神主定的規矩,就算他們什麼都不做,每人每年花二千兩才能餓不死。
一斤鹽399兩,一石糧299兩,一匹布199兩,一筐石炭99兩…
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給幾塊大銀錠,還會給你一個銀錁子。
兩人笑著落座,陳繼業剛想問巴圖吃什麼,一個掌櫃快步進來,看向巴圖的眼神全是疑惑。
“陳千戶,裡麵那個姓方的是宣府郭總管的朋友,太歲大將軍的鄰居。”
“什麼?!”兩人齊齊大叫,驚悚起身。
…………
注:方世玉(方時玉),國子監監生。
明朝其實有很多小官小吏,對付流賊很有辦法。
可惜大廈將傾,這些人改變一兩次戰鬥,對大局沒什麼影響。
方世玉是汝寧府人,具體不可查,也有彆的記錄叫方時玉,咱用更熟悉的名字吧。
崇禎八年後,在對付漫天流賊中,有兩個‘小人物’缺少兵源的情況下,無中生有,創造了保兵、社兵。
保兵,方世玉(可能是個保長或鄉老)對付馬守應的頻繁劫掠時,靠自己聲望聯合鄉親禦敵。
與保甲不同,他的兵是按人口分配,三丁出一兵,不管什麼身份,家裡人多就必須出多人。
家家當兵,人人護家。
組織起一支兩三千人的隊伍護鄉,英霍山地方誌隻有三個字說效果:賊避之。
馬守應在英霍山五年,到汝寧府劫掠多次,都沒有消滅這支民間武裝。
後來沒法查了,大概是李自成橫掃中原的時候,憑人數滅了。
在他之後,比他更出名的是另一個人,王燮,采用了類似性質的辦法。
崇禎十四年、十五年,如日中天的流賊三次強攻開封。
李自成在這場化龍之戰中完敗。
第一次,李自成有點倉促,周王用他的名聲懸賞軍功,士氣高漲,守住了。
第二次,開封隻有三千臨時拚湊起來的兵馬,麵對李自成氣勢洶洶的五十萬人,周王再懸賞也不行了。
這時候天降英雄,縣令王燮組織了一支新軍。
社兵,家資每千兩出兵一人(窮人也躲不過,合起來達到千兩就必須出一人),越富則出兵越多。
開封有八十四坊(社),這些人因此叫社兵。
一共4200名社兵,大多是識字的人。
富家子、書生、宗室等被強征上陣,但戰力卻非常驚人。
流賊多次殺上城頭,都被守軍攆了下去,慘烈廝殺二十天,李自成最後無奈退兵,想登基的夢想被開封軍民拒絕。
七千人的總兵力,最後死傷超過一半。
可惜朝廷已經失能,他們來不及享受榮光,就與開封同歸於儘。
三個月後,李自成與羅汝才合兵,號稱八十萬人,第三次攻開封。
幾十萬人拿幾千人沒辦法,死活攻不進去。
一下圍了五個月,城中百姓寧肯餓死,也沒人投降。
李自成耐心耗儘了。
竟然不分敵我,夜間掘開黃河大堤。
開封瞬間成為一片澤國,水深超過二丈。城中百姓睡夢中溺亡,就連城外佯攻的闖軍,也被洪水淹死超過萬人。
這狠心…
戰前開封三十七萬人,一場洪水過後,最終活下來三萬人,不足一成,連零頭都沒有(真實的曆史數據很恐怖,哎)。
化龍之戰完敗,開封再不可能作為國都登基,也讓中原百姓對闖軍失去親近。
北直隸、山東、山西等地的義軍紛紛回鄉脫離闖軍(交山農民軍、魯西榆園軍就是這時候放棄與李自成合作了)。
不論是方世玉的保兵、還是王燮的社兵,都是沒經過任何訓練的百姓,甚至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戰鬥力卻非常驚人。
一個嚴格按照人丁取兵,一個嚴格按照財富取兵。
除了護衛家鄉、護衛親人的動機。
他們沒有貴賤之彆,沒有高低之分,保證了公平。
這恰恰是明朝最缺的一項東西。
方世玉、王燮,看到了大明骨髓裡的弱點,可惜改變不了大勢。
留下一聲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