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去省城這一趟,已經是初具規模的打響了買米的第一炮。
接下來就是大規模的把稻穀運往米廠加工了。
這稻穀在秦飛的指揮下,正源源不斷的進入米廠之中。
這米廠的陋鬥修在坡上麵,入料口在倉庫的庫房之內,這個漏鬥一晚上能打三十噸稻穀。
雖然是新稻穀,囗感好,但是還是要加一定比例的其它稻穀進去的。
因為新稻的耐煮性要差一些,所以加一定比例的老稻進去,是行業內普遍的共識。
蔡小洪和秦飛在過磅處是按照1:3的比例來混合入漏鬥的。
也就是說按照一車老穀1000斤,三車新穀3000斤的比例給予合理的安排,既保證了口感,又保證了香米的耐煮性。
這漏鬥裡的稻穀經過提升機的提升,進入砂石和灰塵的自動分離。
現在的科技打米,經過漏鬥之後,篩網就把砂石和泥沙自動分離開了。
經過了第一步,啟動電腦的第二步程序就是稻穀灰塵與稻穀的分離,都是自動分離,因為灰塵比稻穀輕,在離子風機的吹動下,這灰塵便乖乖的跑一邊去了。
稻穀在色選機的色選下,把這些分離開去之後,就是米殼分離了。
家裡麵的傻瓜打米機一天才打多少米?一天打1000斤頂天。
這個科技打米就不一樣了,進入穀殼分離之後,米糠分離更具現代化。
剛剝出來的米,是黃的,因為要剝兩次殼。
第一次殼是粗糠進通道,第二次殼是粗細分離,粗的去一邊,細的去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