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後,衛淵便親自前往皇宮麵聖。
這時,已近傍晚,趙禎早就不處理政務,而是躺在龍榻上歇息。
聽朱總管提及衛淵來了,他方才不情願的將衛淵暫且請到宣政殿,
“朕不是讓他在家中好生休養麼?又因什麼事過來了?”
朱總管攙扶著趙禎前往宣政殿那邊,
“看衛侯爺的神情,似乎挺急的。”
急?
趙禎無奈歎道:“也就是這臭小子了,換做他人,都不敢這個時辰來打擾朕。”
待來到宣政殿,看到正襟危坐的衛淵,趙禎沒有絲毫的好臉色,慢悠悠坐在龍椅上,沉聲道:
“說吧,這麼晚了,要見朕,所為何事?”
衛淵將剛寫好的劄子遞給趙禎,
“官家,臣思來想去,如今我國朝招兵,年齡隻要在十六以上,四十以下,都可參軍。”
“臣認為,這個年齡界限太大了,不如就定在十八到二十五歲區間。”
“還有一些招募兵員的基本準則,臣也都寫在了劄子裡,還請官家過目。”
募兵準則?
趙禎來了興致,認真地看了起來。
對於衛淵提出的,各項體能測試很是認同,
“如若按照這個方法來募兵,倒是能夠極大程度改善冗兵問題。”
“隻是,朕去哪裡給你找那麼多青壯年來參軍?”
這個問題,衛淵早已想過,“官家,您知道如今算上鎮守我大周各州縣的軍隊,總計有多少人?”
趙禎微微皺起眉頭,“朕記得,嘉佑三年統計過一次,約有一百多萬?”
衛淵直言道:“全國軍隊,包括禁軍與各地廂軍,總計一百二十七萬餘。”
“官家可知,自太宗皇帝禦駕親征以來,我們對外發動國戰,投入兵力最多為幾何?”
趙禎想了想,道:“應是太宗北伐受挫的那幾戰,如高粱河之戰,將我大周開國精銳儘喪...”
衛淵點頭道:“實際上,太宗皇帝當年北伐,或者近代以來的幾場國戰,我大周投入兵力至多四十萬,其餘皆為民夫,約五六十萬人。”
“可民夫不算作是軍隊當中,每次國戰,以我大周實力,至多能支撐三四十萬人多線作戰,官家有沒有想過是為什麼?”
趙禎陷入沉默。
衛淵繼續道:“大多時候,太多州縣將士,根本就是無用,說是閒時務農,戰時從軍,但如若真調動百萬大軍作戰,又需多少糧草供給?”
“上百萬將士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全副武裝,佩戴甲胄?”
“官家,上百萬大軍,太多了,我大周不需要那麼多的軍隊。”
這話換做是誰來講,隻要那個人不是武將、勳貴,趙禎都能理解。
但這話從衛淵的嘴裡說出來,趙禎卻覺得有幾分詫異。
“你想要裁軍?”
趙禎驚訝道。
按理來說,身為武勳,定是樂意見到全國軍隊隻多不少的。
像是衛淵這樣提出裁軍的武勳,卻不多見。
“臣議先改延邊軍製,將募兵準則提出,就是要進一步篩選壯力為國效勞。”
“臣有一個大膽的構思,一旦延邊軍製改革成功,則推行全國,大裁軍,將冗兵問題一勞永逸。”
衛淵語出驚人。
趙禎像是被震撼到了,接連咳嗽幾聲。
裁軍一事,他不是沒想過。
可真正做起來的時候,就會發現,哪
怕是裁十萬軍都無比艱難,這當中會遇到很多阻力。
“你想要裁多少?”趙禎眯著眼詢問。
衛淵道:“據臣估算,裁軍三十萬,不再設廂軍,隻留百萬編製。”
“西北三十萬,北方三十萬,京畿二十萬,東南方向十萬,另有十萬,駐紮在蜀道一帶,以備不時之需。”
“不再設都軍製,以大營來代替,設立五大營,五營之下再設諸軍,歸朝廷統一調遣,不再是以繁瑣的各州縣駐軍為主。”
“屆時,軍事與地方民生經略徹底分開,作戰之時,彼此互通有無,攻防兼備,皆聽從朝廷調遣,省去諸多麻煩,不至於貽誤戰機。”
聞言。
趙禎下意識點了點頭。
無論這個方法可不可行,他都覺得,設想很好。
如今大周的軍隊,的確如衛淵所言那般,散於各州縣,而且番號繁雜,並不統一,難以一時間儘數調配。
用衛淵的話來說,就是一盤散沙,不堪一擊。
“所以,你今日來見朕,還是想要在延邊搞軍改?”
“將延邊三十萬大軍劃分為三軍,一軍領十萬兵力,該軍指揮使...誰來擔任?”
“若是想前朝末年那般,藩鎮割據,屆時,誰來承擔這個責任?你嗎?!”
趙禎深深皺起眉頭。
衛淵作揖道:“官家息怒。”
“為防止邊將做大,可三年一換任...”
趙禎冷笑道:
“換任?說得好聽,但來來回回,不還是那幾名邊將?”
“短期尚可,日子一久...”
衛淵突然接過話茬,“今後,在我國朝境內,設立五大營,每營麾下設諸軍,每三到五年,五營都指揮使,軍指揮使,對調換任。”
“待五營都換防一遍,差不多,也到了營都指揮使或軍指揮使告老還鄉的時候了。”
聽到這裡,趙禎麵色緩和,道:
“既如此,你們殿前司,還有步軍司,馬軍司,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就連兵製,也要改,你可想清楚了?”
衛淵拱手道:“這一點,臣的確還沒想,不是想不到,而是還不到時機。”
“當前要緊,是將延邊軍製徹改,以防西夏反撲。”
“他們突然成立六大軍司,擺明了,就是要在休養生息過後,與我國朝死磕到底。”
“官家,此事,不可不察,不可不提防!”
衛淵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要改革延邊軍製。
趙禎是擔心如此大刀闊斧的整改,會出問題,萬一真引起內亂,嘩變,或是讓某個邊將趁機做大,不服管教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