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之下,方孝孺臉頰顫抖:“其狂妄至斯,竟以為天地萬物,皆能由他一手操控?古聖先賢之教誨,竟被其棄若敝屣。”
激憤之中,方孝孺霍然站起:“黃子澄莫非真以為,憑我們這些手無寸鐵的書生,就能抵禦外敵?如此囂張,擾亂朝綱,我儒家顏麵何存?”
一番痛斥後,方孝孺猛地盯住朱允熥:“草民懇請殿下,上書陛下,褫奪黃子澄一切功名,勿使儒家顏麵受損。”
朱允熥一愣,他的本意不過是想讓方孝孺接受貶謫黃子澄至宣府鎮的事實,
卻未料到,方孝孺的激烈程度遠超他預料。
他竟欲徹底剝奪黃子澄的全部功名。
要知曉,在這個時代,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功名是比父母親情更為珍視之物。
一旦黃子澄的功名被剝奪,他往昔的努力便化為烏有,成了大明所有讀書人口中不齒的存在。
朱允熥輕歎一聲,帶著幾分猶豫,緩緩道:“先生當真認為該如此行事?”
方孝孺毫不猶豫地點點頭:“文臣之重,在於朝堂政令,此話不假。但身為文臣,站於廟堂之巔,理應胸懷天下。”
“黃子澄之言,違背聖賢教誨。試問,文人何以涉足軍務,又怎能以一介書生之軀,披甲上陣,守疆衛土?又怎能忍受邊陲風霜,代替萬民躬耕於田野?”
“依在下淺見,黃子澄恐怕是讀書讀得迷失了方向。”
方孝孺言畢,深吸一口氣,起伏的胸膛透露出他內心憤怒的餘燼未熄。
朱允熥的臉上浮現出一絲恍然大悟。
他原以為方孝孺會對天下蒼生持公正態度,卻不料對方心中的文人士大夫就應該如弱宋,高居廟堂之上,遠離塵世。
然而,方孝孺終究還是意識到了萬民,與社會百業存在的必要與重要。
也正因如此,他才心心念念恢複周禮。<
br>
那時,士大夫們群策群力,共治國事。
百姓安心耕作,將士勇猛征戰,各儘其責。
在方孝孺看來,被朱允熥刻意誇張的黃子澄之言,無異於要求他們這些士大夫放下筆墨,親赴戰場,親手犁田。
這對方孝孺來說,實難接受。
明白了方孝孺的政治理念後,朱允熥不禁輕笑:“先生莫怒,黃子澄乃一時失言。皇爺爺已然施以懲罰,有教無類,希望其能改過自新。”
“相信當他至宣府鎮,親眼目睹世間百態後,也能如先生一樣,頓悟前非。”
說罷,朱允熥又添了一句,“想我儒家才子,寒窗數十載,個中艱辛非比尋常,豈能不教而誅?”
這番話,直擊方孝孺心坎。
隻見方孝孺目光閃爍,滿是喜悅與激動,凝視著朱允熥。
他漂泊講學多年,為何遲至今日,方遇見這樣一位極具潛力的學生?
見識了朱允熥通情達理,博聞強識,方孝孺不禁開口道:“殿下適才在院外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