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懇請先生入宮傳授學問,先生切勿推辭。”
朱允熥望見方孝孺麵上掠過滿意的神色,趁勢追擊:“先生或許聽過,弟子往昔學習上,多有孟浪,可內心深處,對古之聖賢向來崇敬備至。”
“學生求知若渴,卻苦無良師指引。沉浮書海間,先生之文,猶甘露於沙漠。昔日,弟子無緣親聆教誨,今朝相遇,自要把握機會。”
“學生雖未及拜會先生,但先生在我心中,已如同恩師。”
“先生若是不棄,學生願上表陛下,賜官加爵,使先生入宮傳道解惑。”
這一刻,朱允熥幾乎成了方孝孺的鐵杆擁躉。
他的雙眸,仿佛星光璀璨。
方孝孺深感,此行訪友至應天,實乃明智之舉。
如此懂禮數,明事理,又善解人意的好學生,他恐怕這一生難再遇到了。
此刻,見朱允熥自稱學生,向他致敬,方孝孺心中的最後一抹猶豫,也在不經意間化作了雲煙。
他輕輕點頭:“能得到殿下如此器重與讚譽,實乃草民之大幸。往後若能為殿下解疑釋惑,草民定不負今日殿下的厚望。”
這是應允了。
朱允熥登時喜出望外,即刻起身,雙手合攏,行了一個弟子之禮,恭敬至極地鞠躬道。
“學生朱允熥,拜見老師。”
街談巷議,果真不足為信啊。
望著眼前這位有著大明皇族貴胄之尊,卻謙卑行禮的朱允熥,方孝孺幾乎無言以對,自進城以來因黃子澄之事積壓的心緒,也在這一刻消逝了。
得此佳徒,實乃他幸。
“好!好!”
方孝孺連聲讚許,滿臉紅光,心中滿是欣慰,雙手扶起朱允熥,“這是我大明之福啊。”
這話中藏著深意。
朱允熥怎會不懂,微笑著點頭:“老師,這裡距皇城較遠,待學生今日返宮後,在東城另尋一簡約宅邸供老師居住。”
這學生竟是如此細心周到。
但方孝孺仍舊擺了擺手:“殿下如此厚待草民,不合禮數,也不符合朝規。區區幾步路而已,怎敢再勞殿下費心。”
看方孝孺如此堅持,朱允熥便退一步提議:“既然這樣,學生也不敢違背老師意願。”
“學生將每日為老師安排兩名護衛,用車轎護送老師入宮,還請老師勿要推脫,成全學生這份心意。”
對於朱允熥這一係列細膩周到的舉動,方孝孺深感其不凡的教養。
那些日子以來,在街談巷議中流傳的關於朱允熥不尊師重道的流言蜚語,此刻又在他心中激起一絲憤慨。
唉,世人往往盲目,眼睛仿佛蒙上白紗,是非曲直,難以明辨。
這份感慨讓方孝孺恍然大悟。
原來,朱允熥此行對自己的推崇備至,那些所謂的偶遇言辭,不過是謙遜的托詞罷了。
若非事先有心準備,又怎會穿越東西城的遙遙距離專程來訪?
更何況,正值開平王常遇春長子常茂不幸去世。
常家正忙於舉辦祭奠,朱允熥還能抽身而出,誠意邀請自己入宮講學,這份心意實屬難能可貴。
眼下,因黃子澄事件,士林學界與文官群中已流傳起諸多不利於朱允熥的閒言碎語。
若非如此,自己也不會初時對他閉門不見。
而今,方孝孺心中打定了主意,定要為這位學生洗脫冤屈,還他清白之名。
思緒至此,方孝孺腦海中浮現出應天府中幾位老友的身影。
他隨即望向朱允熥,語帶關切:“殿下在此逗留已久,想必應當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