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如今身為監國,並且剛剛從浙江道歸來的事,朱棣肯定已經知曉。
而馮永逸那個能人,想必也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走過幾丈長的通道,朱允熥的心思不禁飄向了遠在倭國的平倭大軍。
因為山海阻隔,那裡的消息如同斷了線的風箏。
他知道,此刻時間還短,要想開掘銀礦,穩住倭國南北割裂的動蕩局勢,還得依靠李景隆、張翼、鐵鉉他們持之以恒的努力。
那些倭奴估計會隨著首批白銀一同歸來。
然後,他們會作為勞動力被送往山西與陝西,接替大明子民,投身煤礦開采,提升產量。
對於使用倭奴做苦力,朱允熥毫不憐惜。
就算礦井坍塌,又何足掛齒?
倭國國內如今自相殘殺,秋吉家還指望大明出手維穩,哪裡有心思考慮那些倭奴未來的命運。
一路上,朱允熥思緒萬千。
但眼下,大明朝已在他的引領下一步步邁入改革的洪流。
這是一條沒有回頭的路。
至少在他眼中,成功是唯一的出路。
外禦其侮,必先安內,這話永不過時。
大明要有一副更加強健的體魄,方能全心全意應對外界的挑戰,立於世界之巔,將一切威脅扼殺在搖籃裡。
直至劉遠在一旁輕聲喚他,朱允熥才從紛飛的思緒中抽身而出。
“三爺,到中軍都督府了。”
“卑職已先行通知在京的侯伯們前來。”
朱允熥回過神,抬眼望向前方的中軍都督府衙門。
隨手將馬鞭
遞給身邊的劉遠。
他的腳步還未踏上台階,門前的守衛便已整齊劃一地彎腰行禮。
踏入中軍都督府的大堂,正巧撞見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
二人默契地一左一右,坐上了大堂兩側的首席座位,仿佛是特意掐著時間到達的。
朱允熥暗暗一笑,這便是當下朝廷中,軍中的微妙格局。
他慢慢從眾臣之間走過,直抵中軍都督府大都督的主位前。
“拜見皇太孫。”
一眾功勳卓著的將領起身,恭敬行禮。
朱允熥輕輕頷首,手輕輕一揮,示意大家重新就座。
他則靜靜地審視著在座的每一個人。
除了常升與藍玉兩位國公外,其餘皆是大明王朝開疆拓土的英雄。
一個個侯爺、伯爺,儘管多數已步入晚年,但他們依然是大明軍魂的象征,代表了這個國家的鐵血與榮耀。
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身負顯赫的功勳爵位。
今日這場不可避免的複雜交易,那些未曾立下汗馬功勞的普通將官是無緣參與的,哪怕他們家族坐擁萬頃良田也無濟於事。
因為在座的每一位,就是大明軍隊的代言人,是真正的決策者。
“今日倉促召集各位,本宮實屬無奈,但一切都是為了大明的江山,望各位長輩海涵。”
朱允熥的話語雖然禮貌,卻不失分量。
簡而言之,這一刻,他作為皇太孫,要公事公辦,不摻雜任何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