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臉上頓時染上了一絲尷尬,連忙彎腰行禮,“微臣失態了,請太孫隨我來。”
二人步出曬書場,旁邊便是靜謐的茶室。
解縉忙著煮水泡茶,而朱允熥則把那本《象山語錄》鄭重地擺到桌上,一頁頁細細品讀起來。
趁著水還未沸的間隙,解縉偷偷抬眼,靜靜觀察著朱允熥。
心中的困惑如雲霧般越聚越濃。
正當解縉欲張口發問時,朱允熥已搶先開口。
“象山先生說六經注我,這話真是妙極了。”
解縉隻好賠笑附和:“象山先生的思想,正是儒家精神的精髓。每次拜讀,新意都如泉水般湧現,真希望能與先生生於同一時代。”
朱允熥望向解縉:“不過,我認為象山先生的論述,尚未能全麵揭開心學的奧秘。”
解縉眼中閃過一絲好奇:“皇太孫有何見解?”
他眉頭微皺,苦苦思索,卻怎麼也想不起皇太孫過去曾對心學有過深入的研究。
“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
朱允熥緩緩言道,目光深深鎖定了解縉。
他提前幾十年道出了王陽明的名言,並未感到絲毫的不妥。
解縉猛地抬頭,眼神中滿是震撼,盯著朱允熥。
他研讀陸九淵留下的文字多年,心得頗豐,但古人之智慧,似乎難以直接解答當下的疑惑。
他渴望能從前人那裡汲取靈感,推動心學這門儒學分支更上一層樓。
遺憾的是,遲遲未有靈感。
然而,朱允熥竟一語驚人,言辭間儘顯宏大見識,讓解縉心中波瀾驟起。
朱允熥接著說道。
“世間並無心外之理,亦無心外之物。”
“世上的道理千千萬,先輩們的智慧如星辰般璀璨。可這世間萬物,似乎總在追求那個唯一的真理。”
朱允熥輕聲言道:“在我看來,一切事物應當源自內心。若要概括,便是知行合一。”
至此,朱允熥道出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
這一刻,解縉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即便是近在咫尺的茶壺,因沸水而嗚咽作響,也無法打破他內心的沉靜。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解縉口中不自覺地低吟複誦。
他眼神迷離地轉向朱允熥:“如何實現知行合一呢?”
朱允熥嘴角一揚,給出了最簡潔的答案:“真知灼見之處即是行,行中清晰洞察即是知。”
解縉未曾預料,今日竟能有如此非凡的體驗。
他立刻起身,依古禮恭敬地向朱允熥施禮。
“今日得皇太孫點撥,心學難題似有鬆動,臣感激不儘。”
他相信,隻要深入琢磨,完善太孫今日的見解。
自己將成為繼南宋陸九淵之後,儒家史上不得不濃墨重彩書寫的心學大家。
解縉暗暗思量,可能他還能在儒家領域內開宗立派,成為傳頌千古的聖賢。
對於讀書人而言,攀登至聖賢之境,才是無上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