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剛與任亨泰會過麵並給他建議的詹徽,此刻驚愕不已。
他預計任亨泰會抗爭鞠苑傑一夥,但沒想到任亨泰不僅反擊,還巧妙地將鞠苑傑等人描繪成結黨營私的小人。
一旦坐實,可都是大奸大惡之人。
趙勉悄悄回頭看了一眼站在隊伍中的劉三吾,然後低頭沉思。
他在猶豫,現在為任亨泰辯護是否合適?
如果此時發聲,既能保全鞠苑傑等人不受重罰,又能悄無聲息地消除不利團結的言論。
然而,當他準備行動時,坐在高位,俯瞰朝堂的朱元璋,目光已深深地投向跪在金磚地上,請求辭官任亨泰。
朱元璋輕笑一聲:“好一個襄陽任,你這是想讓我朝少了個狀元郎嗎?”
皇上並未過多言語,隻是隨意的一句玩笑話。
但誰不知皇上對這位狀元郎一向器重。
正因這份信任和期望,平時不直呼任亨泰大名,稱呼襄陽任。
這也意味著任亨泰的位置至關重要。
任亨泰心中暗喜,自己謀劃終究勝過了詹徽。
但他還未來得及道謝,也沒等著文官隊列中的趙勉跟劉三吾為鞠苑傑等人求情,朱允熥已經緩緩走上前去。
他輕輕一揮長袖,立刻引來了眾人的目光。
“去年倭國朝貢的事,是本宮獨自處理,以便我大明出兵有理。現在,我大明征倭大將軍進駐倭國,穩定其朝政,正是仁義之舉。”
為討伐倭國定性後,朱允熥又道。
“此事並未在朝堂公開,因此各位言官禦史對詳細情況並不了解,才有了今日爭執。任侍郎是我大明洪武21年的狀元,也是皇上倚重的襄陽英才,各位都是大明棟梁,都一心為社稷。”
話已至此,朱允熥不再多言。
今日之事,既須按下又要留有餘地,讓朝臣以另一種方式繼續角力,這正是朱允熥期望的結果。
朱標微微移動麻木的雙腿,今日的戲已接近尾聲,下一場還需看眾臣的新排練。
龍椅上,朱元璋伸了個懶腰站起。
“既然太孫這麼說,那就依太孫的。”
“大家都散了吧。”
皇上一句話,讓所有大臣立刻散開。
鞠苑傑等人原本擔心被指責結黨,現在得知無罪,一掃心頭陰霾,笑容燦爛。
朱家祖孫三代,已然離開中極殿。
大臣們麵麵相覷,今日的爭執似乎過於平淡,原以為會有風波,結果收場草率。
地位低微的官員迅速逃離中極殿。
而那些有影響力的老臣,走得悠哉遊哉。
所有人都清楚,朱允熥的話並不能結束爭論。
沒有人達到目的,在計劃成功前,沒人會輕易罷手。
……
三天後。
當一些人正計劃在朝堂掀起彈劾新高潮時,一道聖旨從宮中發布。
通過通政使司和行人司傳遞。
旨意清晰。
從現在開始,明朝的禦史和言官必須有實據才能彈劾,無實證者不得隨意彈劾。
此舉激起不小反響,自都察院到六科,再到朝堂內外,官員們在私下熱議。
由於幾日前的彈劾案,皇上借機削弱了禦史和言官的權力。
但誰也無法提出反對意見。
朱允熥早前曾表示,去年倭國使者事件是他親自安排的,帶有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