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好座椅與書案,讓太孫能坐於城牆之上,靜觀不遠處的考場。
此時,天邊剛泛起魚肚白。
考場北麵的貢院,已然彙聚了來自四麵八方的學子。
一頂頂油紙傘下,藏著一顆顆渴望功名的腦袋。
“寒露湯一碗,清心又健體,家人共飲,歲歲安泰。”
劉遠說著喜慶的話,端著滿滿一盆野菜魚片湯,小心翼翼地奉給已然落座的朱允熥。
朱允熥接過來,輕輕啜飲一小口。
那野菜是特意從郊外新鮮采摘的,魚片則是昨日城邊垂釣所得。
一條足有5斤重的黑魚細細片成。
廚子的手藝精湛,魚刺剔得乾淨利索,魚片柔滑細膩,幾乎一抿就化。
不多時,一碗湯落肚。
劉遠候在一旁,遞上手巾的同時,也捎來了城內的最新消息。
“今年科舉,報名應試的舉子共有7330人。禮部、都察院的官員昨晚已進貢院準備,全程由錦衣衛監督。”
朱允熥頷了頷首,目光投向遠處的應天貢院。
這座貢院,可算是中原地區最大的科舉考場。
貢院街以北,直至奇望街南,東西兩條貢院街間,大片土地皆被貢院占據。
高牆環繞,分列著一列列狹小的考室。
此時此刻,本年度恩科秋闈的主考官劉三吾,以及由禮部派出的副考官,正從近在咫尺的夫子廟緩緩步出。
他們身後,緊隨著18位官員,這便是眾人津津樂道的18房製。
主副考官被尊稱為“總裁”,而到了閱卷階段,這十八房將負責批閱所有考生的文章,篩選出優秀答卷,再交由總裁確定名次。
總裁握有重權,能再度審閱那些在繁瑣製度下險遭埋沒的試卷。
共有20位大員,他們手握今科7000多考生的命運
。
自夫子廟起,穿越人潮洶湧的貢院街,在應天府差役的嚴密護衛下,步入貢院深處。
不久,一名差役自貢院內步出,手裡提著一麵銅鑼。
他望著街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傲然抬頭,用力一擊。
鑼音轟鳴,劃破長空。
原本喧囂的貢院街,在短暫的靜默後,爆發出更勝以往的喧嘩。
隨著貢院大門的開啟,人群爭先恐後地湧入。
每個人都渴望最早踏入號舍,奪得今科考卷,儘快揮毫潑墨。
目睹這股人潮,朱允熥隻能苦笑,心知這種景象,每逢科舉必現。
往昔更有悲劇發生,有考生好不容易擠入貢院,卻不幸被後續湧入的人潮推擠,落入貢院旁的池塘,溺水而亡。
直至多年後,林則徐痛定思痛,立下嚴謹規定,這才徹底改變了科舉考場的混亂局麵。
朱允熥抬眼望天,暗自揣測今年是否也會有不幸者落入池中,成為同窗心中的“獻祭”。
然而,時間緩緩流逝,當宮牆外的7000餘名考生逐一驗明正身,步入貢院,卻未傳來任何意外落水的消息。
朱允熥感到一絲無聊,身體順勢往後靠在椅背上。
就在這時,溫旗在旁邊道:“三爺,解學士來了。”
朱允熥即刻轉過頭,隻見解縉身穿日常衣裳,手持雨傘,正從城牆那頭緩緩走來。
走近後,行完禮,
解縉輕聲說道:“殿下冒雨相迎,今年科舉必定是花團錦簇。”
朱允熥輕輕掃了他一眼,平靜地望向貢院內一列列考室。
“是否當真花團錦簇,還得九日之後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