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的新糧,則充實了淮安府新設的大型糧倉,以備北方不時之需。
接下來,圍繞北平府為中心的北方糧倉建設,已在應天府的規劃藍圖上緩緩鋪開。
巨艦滿載糧食,足以為一個千戶所供給一年的糧草。
解縉遵命起草關於山西道災情應對的奏疏,繼而提議。
“殿下,可否考慮命令山西道與河南道合作,疏浚黃河,減輕河流對兩岸百姓的危害?”
朱標眉頭輕蹙,還未及他發言。
解縉又接道:“前兩天,鎮倭大軍副使鐵鉉呈報,提議今年可從倭國招募萬餘人手,助我們治理黃河,繼而投入山西道的災後重建。”
言畢,解縉微垂首。
這樣的舉動,似乎有悖於聖賢教誨,也不符合中原文化中崇尚的仁義禮智信。
可……
為了大明萬千子民,這是最佳方案。
朱標的眼神中閃過一絲複雜,旋即被他深藏心底,隻見他果斷道:“準。”
解縉臉上閃過一絲喜色,正準備領旨代兩道百姓致謝。
朱標緊接著道:“所有為治理黃河犧牲的人,都要刻名立碑,永知功勳。”
解縉暗暗一笑,隻願碑石上鐫刻的名字沒有大明子民。
念頭一轉,他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他輕聲言道:“話說回來,昨天山西道布政司呈報,提到山西各礦決定每日加餐一頓晚粥,礦工們紛紛跪地感謝陛下和太子的仁德。”
此刻,朱元璋目光不由自主地向這邊投來。
朱標輕輕擺手。
“倭國礦工仍需每三個月輪換一次崗位。北方長城及沿線戍堡年年需要維護,到了時候,必須確保山西道礦場按時派遣輪換
的工人北上。”
解縉頷首。
這項規定簡單來說,所有倭國工人,每隔3個月就必須更換礦區作業。
而每年幸存下來的礦工,則會被送往北方長城,參與那裡的修繕工程。
至於完成長城修繕的倭國工人……
大明連年對草原用兵。
這是一條隱秘且不可言說的國策。
在應天府的朝堂上,無人敢公然議論此事。
年複一年,數百萬兩金銀的激勵,以及駐倭大軍不斷發現新的金銀礦脈的消息,讓應天朝堂上下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一個專屬於大明,為大明效力的倭國,才是最理想的地方。
至於倭國會何時覺醒,何時無法繼續忍受這種不平衡……
揚州府跟淮安府,日複一日操練的幾萬精兵強將,分分鐘就能補充進抗倭大軍的行列。
曆史的筆墨不會提及,洪武時期的每年,有多少倭國人被送往山西道,更不會提起有多少倭國人一去不返,消失在大明朝的土地上。
史書裡,隻會記載應天府朝廷如何一次次北上賑災,如何堅持不懈地加固九邊防線,戶部糧倉年複一年地擴建。
史書裡,隻可能頌揚大明皇帝的仁愛與大臣們的睿智。
而所有這些故事,都悄悄環繞著另一個關鍵人物。
大明監國皇太孫朱允熥。
“太孫今天在忙些什麼呢?”
朱標打聽兒子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