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族的發源地,街道上熱鬨非凡;而背後,則是沉靜幽深的公府小徑。
手中,緊握著一封來自應天城的遲來信箋。
此時的朱允炆心情複雜,難以言喻。
“兄弟之間雖有爭執,但麵對外敵則團結一致。”
這話滿載手足深情。
不覺間,他的視線變得模糊。
手指不經意間鬆開,幾張薄紙悄然飄落於地。
朱允炆深歎了口氣,視線朦朧地投向東南方向,臉上浮現出一抹苦笑。
既是無奈,也是無限感慨。
“恭喜……”
往昔種種,在腦海中如走馬燈般掠過,讓朱允炆越發深深思索起來。
“炆公子,您的信。”
“我特意為您帶來了烤梨糖水。”
……
應天府的文武百官,近兩日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心緒不寧。
朝堂上,一股無形的危機感彌漫開來,讓所有官員感到不安,無人幸免。
吏部尚書詹徽,在短短兩天內,連上三道請求致仕的奏折。
曆經三次懇請與挽留後。
宮廷終於同意了這位為大明效力12載,位極人臣的老臣的辭呈。
並且以極高的規格給予榮譽,讓他名副其實地享受到了至高無上的尊榮。
追贈太子太保,光祿大夫,柱國等稱號。
開國
27年來,從未有臣子在歸隱後獲得如此殊榮。
老臣退位,新人接棒,國家的接力棒將在平穩中傳遞。
無需打壓賢臣能吏,靜待新帝的重用。
大明朝在三代以內,還不至於走上極端的道路。
“朝中事務,就全權拜托各位了。”
應天城,華環山下。
詹徽已褪去朝服,身著一襲淡綠布衣,對著送行的老同僚們拱手告彆。
離職後的詹徽,此刻卻難得顯露出一種隱逸閒散的老者慈祥。
鬱新,張襄在一旁肅立,麵色複雜難辨。
任亨泰與茹瑺並肩而立,最終任亨泰開口。
“太保此番歸鄉,恐怕日後相聚難期,唯願太保福澤如鬆柏,歲歲常青。”
詹徽回禮致謝,隨後眼神緩緩移向人群前排新上任的吏部尚書翟善。
一切如其所料,在自己辭職獲準後,皇上任命了翟善接掌吏部。
翟善迎著詹徽的目光,恭敬行禮:“太保多年掌管吏部,勞苦功高,我等後學定將銘記太保之風,竭誠輔佐大明江山。”
詹徽微微頷首,“凡事切勿急於求成,吏部為百官之首,古稱天官,上下承接著皇命與群臣。修纂官職典籍,其間的奧秘不可不察。”
翟善再次行禮:“本宮謹遵教誨。”
詹徽擺擺手,“相信不久後,皇上會授予你更高的學士之位,無論朝堂內外,都將倚重於你及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