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新提議的祭祀天地,那可是要在天壇地壇搞大動作,展示皇上的豐功偉績。
至於焚表誥天,那就是要舉行封禪大典啊。
祭天祀地,封禪泰山。
這就是他們的目的。
可問題來了……
文官們啥時候這麼積極,主動攛掇皇上搞這封禪大典?
這等社稷級彆的大慶典,曆來都是加強皇權、證明帝王英明神武的時候,大臣們隻能乖乖當牛做馬。
沒哪個臣子願意,自己頭上除了頂頭上司,還有個既聖明又權傾四海的皇上壓著。
一個都沒有。
鬱新這不僅搶了禮部的活,還想拉著所有官員把皇上捧上神壇,讓皇權更上一層樓。
朱允熥心裡不禁起了些波瀾,有些猶豫。
看著眼前大臣正要第三次請願。
朱允熥清了清嗓子。
聲音響亮,氣勢十足。
正要開口的鬱新,張襄幾人,莫名其妙地閉了嘴,一臉困惑地抬頭望過來。
朱允熥嘴角一揚,先看看身旁的繆良哲,然後轉頭看向皇上。
他微彎腰身:“爺爺,大明這次能種出畝產30石的紅薯,孫兒覺得,確實是大喜事,功德無量,利國利民,惠及千秋。”
這話,聽著像客套。
可客套完了,朱允熥話鋒一轉,目光鎖定喜不自勝的繆良哲。
“這次紅薯豐收,繆大人和上林苑的官吏們功不可沒。”
“沒有上林苑的同僚們夜以繼日,辛勤耕耘,把這片沙土地伺候得精細周到,哪能有今天這等好收成?”
“如今大喜臨門,孫兒以為,該先獎勵上林苑的功臣們,不讓有功之人寒心,顯示出朝廷賞罰分明,公正無私。”
跪在最前排的鬱新,張襄那些進言的官員,一開始聽朱允熥這麼說,還沒啥反應。
可越聽眉頭鎖得越緊。
到最後,這些心思各異的勸諫官員,心裡不由得大叫不好。
太孫這是要攪局啊。
朱允熥話音落下,又衝著朱元璋深深鞠了一躬。
沒錯,就是要攪局。
他這番話,是給眾人潑了一盆冷水。
紅薯若能畝產30石,全是上林苑監的繆良哲他們。
把紅薯當菩薩供著,那份精心伺候的勁,比孝敬父母還足,再加上柳懷湖畔那片沙地的幫忙,這才有了這般驚人收成。
換到彆處,收成就不好說了。
誇人好話,誰不會呢?
人人愛聽,可眼下這些都是大明官,這等美言不該出自他們之口,連想都不該想。
誇得越高,跌得越疼。
古今多少王侯將相,本有望做出一番事業,最後卻落得個好大喜功的臭名。
帝王自身有責任,那些溜須拍馬的大臣們,罪責難道就小了嗎?
魏徵之所以被尊為魏徵,正是因為他敢在李世民誌得意滿時,當頭棒喝,澆上一瓢冷水。
而今大明朝的官員,卻似乎越來越傾向於做應聲蟲,諂媚逢迎。
這是一條危險的道路。
朱允熥不能不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