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涼棚旁邊,禮部官員們,一個個俯首不語,悄悄退到遠遠的地方。
周圍的禁軍們,也是無聲地擴大了警戒圈。
沐英隻消一眼,就默默頷首,這一幕足以說明,太孫在京城的威望之重。
“朝廷嘛,風向說變就變,誰也不知道從哪兒來,又要往哪兒去。皇上治理天下,就得順著這股子風走,像大禹治水那樣。”
朱允熥小聲念叨著,心裡頭不由得想到,這兩天朝堂裡已經有人忙活著,打算為紅薯畝產30石的事,攛掇全朝官員上表祝賀了。
朱元璋明確說過,不可急於求成,因此這些大臣們就開始另想辦法,改成了全朝賀表。
沐英聽懂了話外之音,冷笑一聲。
“我這次回京久住,雖說是為了侍奉聖上,儘為人子的孝道。但我也還沒老,還可以像廉頗那樣,提槍上馬,衝鋒陷陣,震懾那些宵小之徒,清除不忠之人。”
話語裡,鎮守雲南十年的沐英,自帶一股曆經風雨的沉穩氣息。
朱允熥淡然一笑,沒再多說。
朱元璋借著他大婚的機會,讓沐英回京,其實就是想讓他穩定京師。
當前五軍都督府裡,曹國公、涼國公、開國公這些大人物因為國事在外,幾十萬的京衛大軍環抱應天,光靠湯醴一人,哪裡管得過來。
上直親軍由常森統管,京衛歸湯醴,現在再加上回京的沐英。
三位大將坐鎮應天,又都與皇室親近,足以保證京畿安寧。
想到這兒,朱允熥苦笑了一下。
可能,從一開始,朱元璋就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些,才安排了他跟湯沐兩家聯姻。
婚姻,在政治上可是大事一樁。
正好這時候,沐英講完震懾小人,忠於皇上的豪言壯語。
目光轉向江麵,悄悄地說:“信國公府快到了。”
大明的監國皇太孫即將喜結良緣啦。
應天府就像這深秋的天氣,一夜之間換了個新顏,處處洋溢著喜氣。
隨著信國公府跟西平侯府的進京,應天府的老百姓心裡都明白,太孫的婚期指日可待
這兩年,民間對皇室的好評如潮,是大明建國以來的又一次高峰。
作為京城,典範之地,應天府推行的一係列改革,比如攤丁入畝,官紳同製,嚴管商稅等措施,最為徹底,這裡的百姓感受到的生活變化也最直接。
家家戶戶的糧倉裡開始有了餘糧,米缸不再是空蕩蕩的。
一晚上,應天府的街道被清水衝洗得乾乾淨淨,無需官府催促,居民們主動保持這份清潔,直到太孫的婚禮結束。
整個應天府的大街小巷裝飾一新,紅彤彤的喜慶色彩隨處可見。
昨晚回京的沐英,留在宮中與朱元璋暢談父子情深,今天清晨則沐浴更衣,出城前往神烈山,拜祭馬皇後。
從朝陽門出城,沐英跟朱允熥肩並肩漫步在朝陽門外的大街上。
瞧著街道兩旁無儘的民居,家家戶戶門前掛著的紅綢,臉上不禁浮現出一抹笑意。
“民心向著咱,那是因為上頭施恩惠澤於民。今日這應天城披上紅裝,真真是大明朝君民一條心的見證。田稅改革這事兒,往後推行起來定能事半功倍。”
朱允熥沒急著接話,而是望向隨行的侍衛劉遠。
劉遠立刻心領神會,驅馬上前,貼近朱允熥耳邊低語:“這不是官府安排的,全是百姓自己的心意。”
得知並非是那朝中官員手筆,朱允熥心中的石頭這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