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亨泰巧妙地轉換了話語的角度,隨後轉向戶部侍郎禹濱和工部侍郎龐澤。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大明創建之初,艱辛無比,豈是今朝可比?三皇五帝育萬民萬物,其難何人能及?我們受君之恩澤,理應分擔國憂。十年寒窗,本為濟世安民。”
“不應時勢艱難、地理險峻或人心不齊,就放棄職守,敷衍了事。”
禹濱與龐澤二人低頭無語。
無論是道理上,還是以任亨泰的品級,他們都難以辯駁。
這時,工部尚書王儁出列道:
“太孫,任尚書,工部絕非置百姓不顧,臣議畢即刻出城,前往積雪嚴重的官道督工,但現狀嚴峻,臣不敢保證何時道路能暢行無阻。”
緊接著,鬱新也起身發言:“殿下,戶部也緊急運了糧食於各地倉庫,不下五萬擔,卻受限於馬車數量,無法再多。待工部疏通官道,戶部即可迅速發放糧食。”
“在此之前,為緩解江南江北雪災,臣鬥膽建議,動用杭州府倉與淮安府倉這兩年儲備的糧食,沿長江,運河,黃河分送沿岸州縣。”
言畢,鬱新恭敬地垂首站立,目光悄然掠過上方坐著的朱允熥。
大堂內,百官默默無言,一片寂靜。
鬱新提議調動杭州府倉糧食,合情合理,那是每年交趾道稅收所得,儲於杭州以防萬一。
但涉及淮安府倉的糧草,則讓人有些猶豫。
那些糧食多是江南府縣上繳,計劃來年春季北送北平府,以解邊關和百姓之急。
部分經水路運往河北,陝西,部分則走海路直達北平。
執行鬱新的建議,意味著明年春季邊疆的糧食供應將受影響。
朱允熥手指輕敲桌麵,眼神幽深,沉思許久。
片刻後,他緩緩開口:“對於江南,江北的雪災,諸位可有其他良策?”
“殿下。”
人群中一名官員起立,對朱允熥一鞠躬,說道:“當此酷寒之際,百姓最為急需的是取暖的木炭。年關將近,家家或許尚有餘糧,無需擔心饑餓。”
“但哪怕食物略顯緊缺,人們尚能設法應對。關鍵在於取暖的木炭,大雪封山,每戶人家不可能儲備足夠柴火。”
“若雪持續,被困的百姓將麵臨無炭取暖的絕境,極可能因嚴寒而喪命。”
南方不同於北地,鄉親們很少會大肆砍伐山林,預備冬天取暖的木柴,畢竟江南多年難遇如此厚雪,很少想到會這麼做。
解縉挺身而出。
“殿下早有籌謀,催辦煤炭的文書每日飛馳,奈何道路險阻,費時頗多。”
一直沉默的茹瑺這時起身發言:“殿下,列位大人,江南江北多少州縣正與應天府同遭大雪,我們是否收到了地方報告,又是否有派員前往各地查實雪況?”
翟善目光轉向茹瑺回應:“除應天府,現已證實,常湖州,太平……均遭受類似雪災。這十一地雪情嚴重,我擔心今年的冬雪來勢洶洶,直隸,湖廣道等地或許也難以幸免。”
言畢,翟善眉頭緊鎖,憂心忡忡。
幾乎整個江南財賦之地皆被雪災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