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五位都水清吏司郎中中,唯有潘開朗隨行離京。
據說,多年後的大明會有一名潘姓治河奇才,是個技術型的實乾家。
就是太子太保潘季馴。
不知眼前的潘開朗與那位留名青史的治河名臣潘季馴,是否有所關聯。
“潘大人是哪裡人士?”
朱允熥突然當眾問道。
隨行官員紛紛投來好奇的目光,打量著潘開朗。
這人引起了太孫的注意?
同行的周豪不動聲色地離開了瞭望台。
他要安排人手徹底調查潘開朗的底細,以便太孫隨時查閱。
瞭望台上,潘開朗顯得有些局促。
這次隨行,是他主動請纓,向尚書表明態度的。
朱允熥的提問讓他一時有些困惑。
他如實回答:“殿下,微臣是湖州府烏程人,洪武18年同進士出身。”
同進士做到正五品的工部要職?
朱允熥的眉宇間閃過一絲詫異,心中已有計較,這位潘開朗恐怕也非等閒之輩。
像任亨泰那樣僅用了十幾年就成為朝中大員的,無不是進士乃至三甲出身。
同進士本就
因為朝廷需要廣泛吸納人才,其地位自然略遜於進士跟三甲。
朱允熥暗自思量,但無疑,潘開朗作為同進士出身,能在不到10年間,坐到正五品的位子,確有其實力。
而且,他出自湖州府……
潘季馴好像也是那裡的人。
具體哪個縣,朱允熥一時記不真切了。
潘開朗心中的緊張感愈加強烈,自他回答完畢,太孫便未再言語。
或許,自己湖州府的出身讓太孫心存芥蒂?
但是,朱允熥卻當眾伸出手,輕輕搭在潘開朗肩頭。
引領他至望台邊沿,二人共覽眼前波瀾壯闊的黃河流埮。
“潘大人,如你來治理河患,您會如何做?”
朱允熥刻意放緩語速,免得驚到了對方。
背後眾人卻已心跳如鼓,目瞪口呆。
重責如山,高位誘人。
成敗之間,家族榮辱係於一線。
潘開朗身軀微震,目光呆愣轉向身旁朱允熥。
思緒無需多繞,潘開朗連忙低頭,腰彎近乎直角。
“微臣有法,可治理大河。”
朱允熥嘴角輕揚,笑意盈盈,鼓勵道。
“潘大人但說無妨。”
潘開朗科舉後進入工部,九載磨礪,今朝終得展翅翱翔之機。
心潮澎湃間,周圍官員皆屏息以待。
他們深知,隻要潘開朗應對得宜,得到太孫認青睞,將前途無量。